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表因文言虚词“以”,应当说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虽然都是“表因”,虽然都可译作“由于”或“因为”,但差别很大,是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的,这里,试以中学语文教材实例比照着说明表因介词和连词的区分问题。一、从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区别: (一)作为表因由的介词“以”,引出行为动作形成的原因,后面常带宾语,整个介宾结构作状  相似文献   

2.
琐谈“由于”银川二中白东明中学语文教材和各类语法著作将“由于”一词明文确定为两种同性:一是表原因的介词,一是表原因的连词,属于兼类词。既然两者都用来表示原因,那么“由于”出现在具体句子中,尤其是复句中,其同性究竟是表原因的介词,还是表原因的连词;究竟...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由于……”或“因为……”表达法有很多,主要分为连词、介词、形容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四类。现将中学阶段常用的种种“因为、由于”列举如下: 一、连词(后加从句)  相似文献   

4.
国光老师:您提出的关于“以”的词类归属问题,很值得探讨。“以”的词性和用法相当复杂。它本来是动词,意思是“用”,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它又可作名词,意思是“理由”,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作为虚词,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和连词,而且在作介词和连词时都可以表示原因。这一点也正是您所提问题症结之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6.
“Before”一词在英语中是个常用词,它可作连词、介词,也可作副词。作为连词和介词时,其最常用的意义是表示在时间或顺序方面“在……之前”、“在……前面”。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把它译成“在……之前”、“在……前面。”例如:①I must finish my work before I go home.  相似文献   

7.
这得从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谈起。表示因果关系的复旬,偏句部分在主句前面时,关联词语可以用“因为”,也可以用“由于”,都用以表示原因。但是“因为”和“由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因为”这个连词表示原因,经常和“所以”配合起来使用,构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以”通常有两大用法,作连词和介词。但当“以”在句中表示“原因”意义时,介词与连词的界限就难以区分,往往影响句子的准确翻译及句意的正确理解。如语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文言文学习手册》(林三松编),对《岳阳楼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中的“以”字,在该书的293页上划为介词,认为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由于”;而在该书的300页上又说成是连词,相当于“因为”。这种前后牴牾的说法,令读者无所适从。况  相似文献   

9.
《祭十二郎文》文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文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者。具体情况如下:⒈作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第三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与”作“和、同、跟”解释时,既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12.
释“虽”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连词“虽”一般有表转折和表假设两种用法。当它表转折时,一般译成“虽然”“尽管”,表假设时一般译为“即使”“纵使”等。但目前有些“注本”对同一“虽”字的注释却很不一致。现略举几例: ①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突……(《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N+之+VP”结构。是常见但复杂的一个结构。其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之”用法非常灵活。据我们分析,其中“之”,可作助词、副词、连词或代词四大类,又可细分为十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判断词“是”与其他副词、连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 (1)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余秋雨《莫高窟》)  相似文献   

15.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五蠢》:“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其中“因为之备”,课本注为:“从而为之作准备,采取措施。因,依,按照。备,采取措施。”我认为这个注释有三个错误。一、该注把“因”对译为“从而”(连词),又解作“依,按照”(介词)。尽管“因”字在古汉语里既可用作连词,也  相似文献   

17.
“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但两词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方面的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例如:1.从沿海城市以至广大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2.要学会游泳,必须一次、两次以至十次百次的反复练习。(表时间、数量)3.在我们国家里,决不允许歧视以至虐待妇女。(表程度)另外,“以至”有甚至的意思,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前一分句的情况而产生某种结果。例如:他专心致志地工作,以至有人招呼他也没有听到。“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王洁 《语文知识》2000,(9):56-57
“并且”“而且”均为表递进关系的连词。《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年1月增订版)有详明的解释。该书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语体方面,而用法上相当接近。指出,“并且”在连接分  相似文献   

19.
说“万一”     
“万一”有名词、副词、连词三种词性,现代汉语中应用最频繁的是其连词性质.本文主要考察“万一”作为连词时引导的复句类型,并从语表形式、语里内容和语用价值三方面分析“万一”引导的假设复句.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但也有多词一义的现象,比如表“假设”的词,常见的仅单音节词就有二十多个。现整理出来,供学习者参考。一、表一般假设,译为“假设”、“如果”的1.若《古汉语词典》:“连词。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