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年代“三审制”在我国出版部门实行以来,到目前已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三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图书质量。事实证明,“三审制”在对编辑工作的严格控制管理以及保证图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按照“三审制”的规定,每一步每一级都各有分工...  相似文献   

2.
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颁布后,图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图书的质量到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编辑工作的含量,体现于编辑“三审制”的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前些年颁发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对编辑工作“三审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特别对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制度层面来说,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编辑工作制度规定和编辑工作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编辑“三审制”疏于管理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  相似文献   

3.
“三审制”是国家为保证出版物质量而制定的出版法规,即对书稿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等整体质量作出基本评价、确定是否采用,所实行的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社长(总编)终审这样一种编辑程序。多年来“三审制”为保证图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加强和保证图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制度。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三审制”却受到了冲击,在一些出版社,“三审制”形同虚设,流于形式,造成了图书质量的滑坡。这就是所谓的“三审制”虚化现象。“三审制”有三大属性。一是管理性,表现为编辑…  相似文献   

4.
墨愚 《编辑之友》1998,(5):10-11
对书稿实行“三审制”,在我国已坚持了40多年。无论不同时期各出版社执行得怎样,“三审制”保证图书质量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便是要坚持“三审制”的原因。由于人们对“三审制”认识的差异和操作上暴露的问题一又使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读者作者怨声载道,社会舆论抨击之声不绝于耳,这就是必须完善“三审制”的理由。论述编辑初审、加工的文章车载斗量,而从编辑角度审视。终审”的文章寥若晨星。笔者不揣浅陋一仅就“终审”问题直抒己见,求教同行。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出版社不适当地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广种薄收”,致使出书量过大,三审制受冲击,被淡化,“无错不成书”成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必须明确三审制的责任,进一步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加以解决。书稿三审制是按照图书出版客观规律的要求建立的、确保书籍符合质量要求的制度。图书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具有精神生产的特点,既要防止知识的片面性所造成的疏漏,更要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出版宣传有悖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  相似文献   

6.
三审制的规范与实施桂海盛三审制自1952年提出并在出版社实施,至今已经历了45年。1994年6月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又一次强调了三审制的重要性,指出:“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是出版社的工作。为此必须加强出版社的‘三审制’。”这说明,经...  相似文献   

7.
“形式与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统一关系。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为了提高和保证图书质量而制定的书稿三审制,也不例外地具有其内容和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三审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呢? 前几年,一些出版社由于单纯追求多出书、快出书,追求经济效益,三审制从内容到形式均受到严重冲击。完全取消的情况有,名存实亡的情况也有。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狠抓图书质量,并颁发了一系列条例与规定,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行为的逐渐规范,出于竞争的需要,出版社都开始认识到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和保证图书质量,各出版社几乎都建立了三审制,并印发了一系列的条款和表格要求执行。也就是说,三审制的形式是具备了,然而对三审制的内容呢?对三审制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呢?却研究得相当不够,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多数科技出版社坚持实行“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即责任编辑一审(亦称初审)、编辑室主任或委托资深编辑二审(亦称复审)、正副总编辑或委托资深编审三审(亦称终审)。实践证明,“三审制”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制度,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切实做好“三审”工作,把差错消灭在成书之前。我在编辑工作中体会到,一审是“三审制”的基础,二审则是“三审制”的关键。下面,就谈谈二审工作。一、二审的作用二审处于一审和三审的中间环节,对于保证书稿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①二审者一般由编辑室主任和资深编辑…  相似文献   

9.
书稿三审制是出版社多年来一贯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这项制度的执行,对保证图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三审制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一些编辑人员中,三审制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烦琐的制度。在一些图书的生产过程中,三审制已经名存实亡。三审制不  相似文献   

10.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出版领导机关历来重视图书质量,早在1952年10月,便对出版社作出了必须实行书稿三审制的规定。从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十几年间,曾开展了多次全国性的图书质量检查活动。80年代以来,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中宣部等领导部门,又不断重申要加强图书质量管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出版社实行的图书三级审稿制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这项制度已不能继续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同志虽然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的,但正如衣服做的不合适,不能否定人需要穿衣一样,当前“三审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否定编辑工作需要“三审制”。相反,这恰恰证明“三审制”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关口是否多了有人单纯把“三审制”看作三级把关,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三审制中的复审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审制”是国家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的 ,出版单位必须执行的审稿制度。所谓三审制 ,是由责任编辑对已经确定采用的书稿进行初审和编辑加工 ,然后由编辑室主任复审 ,最后送交总编辑终审签发的编辑程序。但是 ,在当前出版部门转型改制过程中 ,不少出版者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滋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致使三审制时常流于形式 ,导致图书质量事故不断出现。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出版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笔者长期担任编辑室主任工作 ,在此想谈谈三审制中复审工作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   一、复审责任者的地位及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不断深入,虽然相当多的出版企业已经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来自优秀的图书质量、质量就是效益,并制定和修订了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设立了图书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平庸、错误满篇、质量低劣图书的出版上市却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三审制流于形式是造成目前图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一、三审制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1.出版快节奏和畅销书政策的盛行,导致出版社不再坚持质量第一受营销至上、编发联动思维的影响,如何赶上营销档期成为出版流程管理的目标和重点,面对营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坚持三审制龚建勋我们历来都强调坚持三审制。三审制对保证图书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认真贯彻三审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涉及编辑的工作责任心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编辑出版的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情况,对...  相似文献   

15.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对图书生产过程中各个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明确目标、完善制度、严格奖惩;要有秉公执法的监督机构;要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文章从领导管理、选题优化、坚持"三审制"、坚持"三校一读"、队伍建设几个关键点入手,探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晋冀鲁豫第7届出版理论研讨会最近在郑州召开。会议围绕如何提高图书质量、推进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和实现出版工作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会议认为,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图书选题,优化图书结构,使出版社办出个性和特色;要重视并抓好图书的编校质量,努力提高编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三审制,严把书槁质量关,把差错消灭在成书之前。会议认为,图书发行仍然是制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重视抓好图书的发行工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天津市出版局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向所属各出版社提出了认真健全三审制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各出版社目前的审稿状况和征求编辑人员的意见,天津出版局已经初步拟订出三级审稿人员的职责范围,并正在试行中。天津加强与健全三审制的工作,是在审读图书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三审制亟需改进与完善——出版管理改革之我见■李凤玲当前实行的三审制,即“一切采用的书稿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实践,证明了它对于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保证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三审制是我国出版业的一项基本审稿制度,它为我国图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近年来在图书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三审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论文剖析了三审制的核心原则与制度设计,认为互为逆反的双重金字塔结构、不够均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过分重视行政级别的人员配置、不甚清晰的内部责任与分工,是造成三审制现实之困的制度性原因。论文力图在坚持三审制本质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为三审制的完善提供某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个校对眼里的“三审制”米戎近期以来,大家对图书质量的下降谈了许多原因,校对人员谈论较多的是所谓“校是非”的问题,即校对人员不但要校正与原稿不符之处,还要校出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严格来讲,校正原稿中的是非问题不是也不应该是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排除是非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