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当代中学生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开始认识到自我,自信“我就是我”;另一方面,我们有时也迷茫,常常会问:“谁能告诉我,我是谁?”现在,让我们从解读自我开始,以“解读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音乐老师操着点名册,大踏步迈进教室“狡诈”一笑。紧接着,耳边传来天籁之音:“今天考试!”“老师,你没说过我们可没准备!”“你搞突然袭击我们考不出!”刹那间,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大可不必紧张,今天的音乐考试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大家可以动用手里所有的资料,谁举手最快,谁就得到机会回答问题,成绩就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同学们,  相似文献   

3.
绰号风波     
于英 《河北教育》2011,(7):66-66
课间,我来到教室,讲桌上放着一本书。“这是谁的书?”我大声问道。“牛魔王的。”声音很小。我又问了一遍:“谁的呀?”“周扒皮的!”这一次声音大了点。我们班姓牛的只有一个一牛世宇。  相似文献   

4.
“看谁笑到最后”——这是我们平时打赌时常说的一句话,而今高考的脚步日益走近,因此,现在恐怕正是需要考验我们“看谁笑到最后”的时候了。而且,不仅是要“看谁笑到最后”,更要看谁最后笑得更好。而要“笑得更好”,后期复习相当重要。那么,高三语文后期复习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周桃珍 《学前教育》2007,(11):56-56
每次提笔拟定“表扬栏”内的“候选人”名单时,我都常常感觉无所适从。确实,“表扬栏”一周一换,班级中有四五十个孩子;谁的进步更大?表扬谁更合适?无形中这成了我们教师每一周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家     
周琨翔 《小学生》2004,(7):50-51
我们家里有一匹“骏马”,一只“灵猴”.还有一条“顽皮狗”。你绝对猜不出“它们”是谁.那就让我来揭开“它们”的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7.
“丁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响亮地喊了一声:“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大家坐下来,只有任星星同学依旧站着。“任星星,快坐下来。”老师点了一下头,示意他坐下。可任星星仍然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生气地望着身边的椅子。大家奇怪地望着他,探头一看,呀。不知是谁搞恶作剧,在他椅子上吐了一口痰。老师走过来,看了看椅子,脸色都变了。他回到讲台,猛地一拍讲桌,大声问:“这是谁干的?”我们吓了一跳,谁也没见过一向和蔼的老师这样生气。“是谁?主动站起来承认。”老师声音更高了。教室里…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的王从先生《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引出了“应用语文”与“应试语文”两种语文教育说,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其有何不同”,“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与“应试”这两种语文教育还要隔江而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不能统一语文教育的天下。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把这两者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9.
乒乓激战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几个去打乒乓球。我们的规则是“一炮轰”,即一人一球,谁输谁下。首先是张圣洁和马树齐对阵。两人一交手,还不到三个回合,马树齐就败下阵来。张圣洁有点得意,用手一钩,夏禾雨就“噌”地蹿到台前。然而,他承受不了张圣洁发来的“高压”,没过几招,就被重重地“摔”了下来。此时的张圣洁又“抛”了一个“媚眼”,只见马树献一个箭步“跃”到阵前,也不答话,怒目圆睁,提拍就打,  相似文献   

10.
采访中,听到不少从事企业教育的同志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养活我们?”感慨来自现实的变化,是不容回避的考验。  大连石化公司教培中心的许主任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面临着内部结构的巨大调整,要进一步市场化。企业教育完全打破了以往企业包办的惯律,也要面向市场。我们正在选择下一步谁来养活我们的出路。  上海飞机制造厂培训中心的包主任说:现在我们要买飞机,不制造飞机了,原有的培训人员面临着下岗。怎么办,谁来养活我们?  …………  发出“谁来养活我们”的感慨,反映出现存企业教育所具有的明显滞后性和浓重的计划…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生:“是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成长,爸爸妈妈可没少操心。”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是跟爷爷奶奶过的。”生:“是老师。为了我们学习好,老师认真教我们,关心我们!”生:“是小伙伴们。跟他们在一起我最快乐。”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这样一段章:笔的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改革’,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上语课,他点了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笔认为这是个好的改良,应该值得推广。以后几天里,笔问孩子“改革”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一点哪个同学发言,那个同学  相似文献   

13.
师颂     
颜敏  吴丽芳 《现代语文》2004,(11):33-33
当我们如愿以偿时,才会不由得想起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蜡烛”;当我们迈进成功的大门时,才会想起辛勤的园丁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才会想起是谁指引我们勇往直前;当我们相聚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时,我们谁也不会忘记那闪闪发光的“萤火虫”……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在教材注解中将“谁何”注译为“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觉得“呵问他是谁”这种注释给了学生一种误导,即误认“谁何”为“何谁”,因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谁何”不能视为“何谁(呵问他是谁)”。若将“谁何”视为“何谁”,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方可。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何”前置在“操”的前面,因为这是一个疑问句。而“谁何”不是疑问句,故“何”不能前置。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相似文献   

15.
成语招聘     
杨华 《辅导员》2010,(9):15-15
一日,成语“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文化出版社的主编室。 “二位好,想必你们都看到了我们的招聘广告”,资深主编钢笔先生托了托鼻梁上的高度近视镜,“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二位谁能帮忙?”  相似文献   

16.
做板凳     
“今天,我们要在手工课上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心灵手巧,能给自己做一个漂亮的板凳!”  相似文献   

17.
求证信任     
信任,一个好陌生的名词,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究竟值多少钱?让我们算算吧! 来来来,同学们,给你们出道题,有奖竞答,计时1分钟,谁做对了我请谁———请客!大家准备好,我出题了:已知:国际上每千克信任20元,而信任密度为120×103kg/m3,信任在你心中的体积假如是1cm3,求:你心中信任的价钱。计时开始:当! 只听“沙沙”的写字声连成一片。“丁零零,丁零零……”清脆的铃声响了。“好,谁按铃了?”我问。“我!”一个男生兴冲冲地喊了一声。我一瞧,心里一乐,嘿,原来是一名物理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思考: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也许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  相似文献   

19.
“会识马的称为伯乐,能相马的则是领导。”在选才用才上这似乎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模式。然而,江苏句容县在用人制度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公开领导职务和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结果。政府为群众设立“伯乐奖”,鼓励群众举贤荐能。最近有17名举贤荐能有功的群众获得了政府颁发的“伯乐奖”。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说,群众也是真正的伯乐。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谁的政治觉悟高,谁的思想品德好,谁的管理能力强,谁的工作干劲大,群众最清楚。毫无疑问,让群众来当伯乐,一定能挑选出最善跑的千里马。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伯乐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我们的母亲道一声:“HappyMother’sDay”meansmoreThanhaveahappyday.WithinthosewordslielotsofthingsWenevergettosay.ItmeansIloveyoufirstofall,Thenthanksforallyoudo.Itmeansyoumeanalottome,AndthatIhonoryou.Butmostofall,IguessitmeansThatIamthinkingofYourhappinessonthis,yourdayWithpleasureandwithlove.HAPPY MOTHER'S DAY@Kay H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