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来,唐诗学界多以杜诗为盛唐变体,故将杜甫别出于盛唐而归人中唐的见解,执此论大都提到学史的发展规律下予以说明。本以为:杜甫集大成的诗歌,在诗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功绩,是盛唐所以为盛的最重要标志;杜甫底蕴厚重,气势磅礴的诗风,是盛唐诗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诗虽开启了中唐以下诗歌的新路,其诗风则与中唐,宋诗迥然有别,强将杜甫划入中唐有悖常理。  相似文献   

3.
宇文所安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同传统的杜甫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梳理了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杜诗译文和副文本中的杜甫形象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在杜诗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呈现立体化特征,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颠覆儒家传统的一面。这种颠覆式“凝视”是为了满足西方主流社会、文化和文学集体想象物中的期待视域,以重新书写唐诗史,重新解释唐诗现象。宇文所安既把杜甫形象推向世界,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世界,我们理应批判式接受。  相似文献   

4.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278位诗人的1 940首诗。杜甫诗歌255首,居首位。从五言古诗到七言绝句,七种“体裁”并选杜诗。所选古、律并以杜甫居首,绝句则未列前茅,不及李白、王维诸人,甚至在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王涯,所选绝句亦高于杜甫。充分体现出沈氏对杜甫诗的定位:兼备众体而特擅律诗,绝句则稍逊。杜诗在《唐诗别裁集》中的定位,则与沈氏论诗力倡“格调”紧密关联。“格调说”强调情旨的“温柔敦厚”并“怨而不怒”,在语言上则要含蓄慰藉,措辞温婉且格律严整。《唐诗别裁集》对杜诗的编选凸显出沈德潜在诗学上的独特眼光,其对杜诗的接受显然是基于杜诗契合沈氏“格调”诗学的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有一部著名的文艺与美学的理论著作《艺概》。《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熙载对于杜诗的评论,在《艺概·诗概》中。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他死后,韩愈、白居易、元稹.对他的作品高度评价。但全面考察中晚唐、杜诗还是颇受冷落的、十种唐人选唐诗,只有韦  相似文献   

7.
历代诗论家对于杜诗绝句的评价,褒贬不一,各言其是,致使后学者不知所从。因此,将这个问题重新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杜诗绝句,现存一三八首。其中五言三十一首,七言一○七首。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可谓比重甚微,就是在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也占不到百分之十。可是,杜诗绝句还是独具特色的。这是由于杜甫在创作实践中,打破了“沿袭古题,重复唱和”的旧有格式,开辟了一条大胆干预生活,“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和“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杨伦说:“绝句以太白、少伯为宗,子美独创别调,颓然自放中,  相似文献   

8.
王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宋代最早编辑杜甫集子的人。他的《杜工部集记》记载着重要的杜甫生平材料,与新旧唐书、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所载不同,这些材料主要来自杜甫诗文注和唐实录。王洙注杜诗自宋代起就有人怀疑,但要否认王洙的著作权,又缺乏真正有力的证据。王洙注杜诗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精美的校勘;二是较全面注释;三是阐释诗意。王洙注的精彩之处多流传后世,其错误与不足也为后世的杜诗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王洙注在杜甫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应该引起杜甫学史研究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以及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是为数众多的明代唐诗总集中很有影响的三种。清人提及明人选唐,往往以此三者并举。明清两代的许多唐诗选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并采纳了他们评价唐诗的标准和方法,甚至在今天的唐诗研究中仍育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将这三部书放在一起研读,则另有一番情趣。因为《唐诗品汇》、《唐诗选》和《唐诗归》分别代表着明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唐诗观,恰好按历史顺序展示出明代店诗观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揭示出明人崇尚唐诗的文化心态,以及形成这种心态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杨海云 《甘肃教育》2011,(15):58-58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杜甫,在唐朝是诗人第一,在古代所有诗人中也是第一。"杜诗作为唐诗殿堂里的一朵奇葩,无论是沉郁顿挫之作,还是萧散自然之笔,都系念着国家的安危,同情着生民的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三十五岁时他抱着"致君尧舜上,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可是在如何评价杜甫的问题上,却曾出现过一场异乎寻常的尖锐斗争。一九七五年春天,梁效利用杜甫大作文章,他们说: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代历史的转折时期,由一百多年法家路线占统治地位转到儒家路线统治,唐王朝也就由盛而衰。”①杜甫“所描绘和揭露的,实际上正是儒家路线所造成的各种恶果……这就是杜甫诗歌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辩论清楚:一、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为"诗圣",于诗有"集大成"奠基与开创之功。从称谓上定义,誉为诗圣,"集大成"诗人;从流变上明义,中唐以降,杜诗分流,两宋之后,杜诗兴盛;从诗作上释义,风格迥异。诗风演义,定格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唐诗评选》对杜诗多有贬斥,其所谴责的意见主要有:一是把杜甫揭露统治集团腐朽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二是批评杜甫的叙事名篇为“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三是指责杜甫既有一种“诞于言志”的“游乞”诗,也有一种只表一己“哀乐”的媚人诗;四是认为杜甫的讽刺诗是“讥时语开口便见”,而不如李贺“长于讽刺”,以及认为杜甫只“妙于取象”,而不如王维善于传神;五是否认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究其错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船山以儒家的诗教原则及崇尚“神韵”的审美理想为衡量尺度所致。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祥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5.
赵化 《文教资料》2014,(7):9-10
《杜诗详注》作为清代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杜甫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是现代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杜诗详注》集考证研究和文学评论为一体,综合了这两种对于杜甫诗歌的主要研究方法。《杜诗详注》一书是在清代整体研究杜甫热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考察了早期清代的杜甫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杜诗详注》一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歌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但《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誌》和“义姑”京兆杜氏对杜甫的影响却很少有人触及。杜诗的体裁是全面的,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做一个相应的考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现存文本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的诗词创作引用杜甫诗之语典、书中人物对话语言称引杜诗名句以及借宝钗、黛玉诸人之语评价杜诗等三种方式,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名篇巧妙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不仅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杜甫的推崇和对杜诗的熟知,在客观上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杜诗的接受程度,同时,对杜诗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