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3.
崔维孝 《历史档案》2007,3(2):16-23
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天主教入华和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还是托钵修会(Medicantes)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托钵修会之一的方济会是继耶稣会之后入华的第二大修会,其传数士人数、传教区域和发展教徒的数量虽然少于耶稣会,但却远远多过道明会和奥斯定会等修会.  相似文献   

4.
在新书预告上一见到《洋教士看中国朝廷》(朱静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这个书名,我就猜测这是一本关于清代前期来华耶稣会士的读物。不久,书出版了。赶紧找来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18世纪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书信的编译本。说起耶稣会士书信,对这一时期文化、历史稍有涉猎的研究者都知道它的大名,无不亟盼一睹为快。说也奇怪,洋洋数十卷的耶稣会士书信,几乎有了欧洲主要语种的多种文本,连东邻日  相似文献   

5.
154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欧洲成立后,葡萄牙最先获得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保教权。凡耶稣会士赴中国传教皆要服从于葡国并从葡国搭乘船只前往。法王路易十四亲政后改变了这种状况。1685年3月由法王派遣的以洪若翰为首的“法兰西中国传道团”一行6人从法国出发,取  相似文献   

6.
正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留下了大量中国传教区的年度报告,无论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研究,还是对于明清史、中国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但这批档案文献尚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简要阐述这批档案文献的内容、特点、规模和史料价值等问题,希望引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一耶稣会年报制度耶稣会的年报,又称为年信(葡文为Cartas Annuais,拉丁文为Litterae Annuae),是耶稣会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华28年,他调整传教政策,奉行"上层路线",广泛结交中国儒士,得到了士大夫的接纳与认同,他们以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利玛窦的认同与情谊,赠诗彰显了中西交流的文化意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初七日,利玛窦奉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1539—1606年)之命来到澳门,次年九月初十日,随同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抵达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在华传教会所。  相似文献   

8.
刘亚男 《文化遗产》2017,(2):121-128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大半生都在直隶河间府地区传教,留下了大量的汉学著作,尤以河间府方言文献的语料价值最高。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戴遂良的汉学著作,重点介绍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并探讨其在语言学、民俗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杭州西向5公里的新凉亭桃花岭北麓曾是三百多年前杭州教堂的墓地,埋葬着包括17世纪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在内的一些传教士.卫匡国1661年感染霍乱病逝杭州就棺葬于此.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殷铎泽神父(Prosper In torcetta)购地扩大墓区,兴建了一个地下墓窟及一座小教堂,2年后为卫氏举行了迁葬礼.1936年6月杭州司铎方豪来到这里记下了21具骨瓮上的题名.  相似文献   

10.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一、汉译西学书自16世纪末起西学东渐以后,一般将有关西方宗教文化的图书称为"西书"。"西书"入中国的一大高潮在耶稣会士入华期间。1540年创办的耶稣会为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在16世纪末叶选派了范礼安(Alexander Valignari)、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巴范济(Franciscus Passio)、利玛窦(Mattaeus Ricci)四名意大利耶稣会士来华。罗明坚终于在1582年得到广东制台陈文峰的允准,入住肇庆并正式传教。罗明坚在明末首先进入中国内地,并最早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四川外国教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历史档案》2002,(4):92-99
外国教会势力在四川的传播与发展 ,是近代四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引起了四川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反洋教运动。本文根据清代巴县档案对四川外国教会作一概论。一 天主教入川与四川禁教明末清初 ,天主教开始传入四川。初为法国“耶稣会士利类司铎首先入川传播福音”,继有安文思司铎由浙江杭州来川 ,襄助传教事务 ,他们“不惟在成都宣讲福音 ,并且往保宁、顺庆等处虔救人灵”1 。1 70 2年 ,有传教司铎 4人来川。他们在成都购买房屋 ,以“作传教处所”,在安岳也有住址 ,“且有圣堂…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耶稣会士促成了中学西渐及西学中渐两股潮流,又为西方重新"发现"了蒙古。耶稣会士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获得关于蒙古的各种信息,留下了相关著述及地图,促进了西方人对蒙古的地理和族群认知。  相似文献   

15.
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出版的作品堪称“中学西传”之滥觞,其数量之巨蔚为大观,对彼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描摹.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刊行《七克》一书,以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为前提,指出人性中的七宗罪恶,试图使基督救世的思想渗入人心.全书内容生动,富有哲理,不仅对明末知识分子阶层影响颇大,而且还远播日本,成为欧洲早期汉学的重要先驱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怀其所学,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一方面从事传教工作,以扩大耶稣会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所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在中国传教的得与失进行探讨。 一 天主教在清初迅速发展 自明嘉靖后期起,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坚持教规原则,要求领洗入教的中国人不论姓名、服饰、习俗等等,一律按西方习俗加以改变,所以在这一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工作进展相当有限。自万历前期起,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到中国以后,改变了以往的方针,将传教工作尽量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要做到传教本土化。他们学习汉文,研读四书五经,用汉文编写  相似文献   

18.
刘松龄(1703-1774年,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斯洛文尼亚人.1721年,在奥地利教区加入耶稣会.1736年,被派往中国传教.1739年获准来到北京,进入清朝钦天监工作.1743年,补授钦天监监副,成为另一位传教士戴进贤的副手.1746年,戴进贤去世,刘松龄补授钦...  相似文献   

19.
"数年前研究之初,我访问了肇庆,耶稣会在华第一个寓所所在地,利玛窦在此度过不愉快的七年.利玛窦及其同伴居住在崇僖塔附近的一所房屋里,濒临西江,东门之外;他对广东话一窍不通,传教成绩马马虎虎.我游历了每个名胜古迹,在至今依然环绕着肇庆老城的城墙上漫步,搜寻利玛窦的痕迹,但一无所获.在肇庆最大的新华书店里,没有关于肇庆的历史书籍,更不用说有关这个著名传教士的书籍.利玛窦移居韶州后,肇庆这个美丽的城市似乎忘记了他.  相似文献   

20.
正墟沟北崮山天主教堂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镇北崮山东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该教堂目前归连云港第一疗养院管辖,成为疗养院的办公用房,主体建筑仍旧保护良好,2010年以"近现代重要史迹"的身份被当地政府列入"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近代天主教在海州地区传教活动的历史见证。一、近代天主教在海州地区建堂传教情况天主教传入海州地区的时间大约是1890年代(清光绪年间)。当时,天主教在江苏等地传教的是法国巴黎天主教耶稣会,教会地方组织是天主教南京代牧区(后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