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新月派诗歌讨论、创作和翻译的大背景,探讨了狭义诗学与诗歌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方法的可能关系。认为新月诗学及其指导下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月派诗人诗歌翻译选材,并且是该派诗歌翻译方法的直接源泉,为在形式和音乐性两方面成功移译外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朱湘翻译文化词汇的方法灵活多变,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替代、删译等方法。使用这些译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文化词汇的特性有关。文化词汇与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紧密相连,如果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就需要在翻译时灵活变通。其次,与译者本人的诗学追求、文化立场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比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的这些译法是成功的。译诗取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实现了文化传播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查良铮在解放后选取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汉译,确实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因素。不过,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试图利用外国文学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优秀的、可借鉴的资源。在他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语言使用上,无不体现出他试图革新我国主流诗学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召柱 《文教资料》2007,5(34):94-96
朱湘的诗歌向以清新淡雅,平静恬淡闻名,其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让他的诗歌充满动感和乐感。这完全归功于他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的守成观,同时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朱湘又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丰富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形式和内容,这种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诗歌创作上的守成观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朱湘诗歌中守成与创新就构成了二律背反的现象。这也是古典的与现代的诗学观对立统一,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1.
《湘南学院学报》2019,(3):85-89
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贝尔曼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为主线,考察了19世纪前后德意志民族文化进程中的翻译现象。立足该书的核心理念"异的考验",考察英诗汉译史上的三种译诗模式,以检视不同模式下原诗的异质因素是否受到重视并得以保留、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保留,并探究不同译诗模式背后的深层社会、诗学因素,以期对英诗汉译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始,西方诗歌开始大规模地译入汉语,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西方诗歌的节奏并没有很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中国读者对于西方诗歌的认识。著名诗歌翻译家朱湘所翻译的十四行诗中曾出现过准确体现英诗节奏的方法,但由于他的这种方法没有贯穿于其诗歌翻译的始终,故一直被学界所忽视。这种方法比著名的“以顿代步”的译法更能真实地体现原文的节奏,有不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湘的诗充满着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同时又特别讲究诗情、诗意、诗形、诗韵,注重诗的音乐的美。他的诗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相谐和的,其诗学观是以爱国思想、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在朱湘看来,作为真正的诗人,要在对自然、人生的歌咏中,显现诗人的内在的本真情感,而这本真情感的显现又必须在诗形上符合“诗的真理即是美”的审美标准,因而关注人生社会、亲近自我情感、注重艺术美就成了朱湘诗学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高健先生的《英诗揽胜》一书,出版于1992年6月,全书收入译诗94首和赏析文章94篇,全部是作者翻译和撰写的,确是一部英诗名篇佳作的集粹,深受广大英诗爱好者的欢迎和译界的好评。翻译文学作品难,翻译诗歌更难,而翻译名诗则难上加难。长期从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浸淫于中西诗学数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17.
朱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的译诗表明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文明互鉴,朱湘基于接受美学原则,通过立足文本艺术美、尊重读者审美传统、拓展读者视界的方式来提升译作的文化传播效果。朱湘译诗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及其翻译主张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6,(3):57-60
朱湘在外国诗歌翻译中通过灵活运用"亦归亦异"的翻译策略,完美兼顾了中西诗歌文化的特质。他的《老舟子行》译本就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特色。一方面,为了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他以异化为主,大胆将西诗中丰富的形式特征,如音韵、格律、节奏、诗行等,移植到译文中,使其译诗充满音乐美和形式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递方面,遵循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归化策略,对原诗意象往往进行创作性改写,让译文接近读者,展现了其传承和弘扬我国古典文学精神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