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瑞娟 《文教资料》2012,(27):67-69
张爱玲的作品对女性传统意念中奴性意识进行深刻揭露与剖析,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透析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追逐及对人生的态度,展示与思索女性人物的生存命运和精神世界,探索女性隐迷的心理与渴望,进而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现代意义,探析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庐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家。作为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二者的作品都体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尤其是她们的小说都善于描写女性心理和情感,表现动荡时代中的女性生活。通过对庐隐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二者女性意识在小说中的不同反映。庐隐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基调是悲哀,张爱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基调是苍凉。  相似文献   

5.
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简·奥斯丁一生未婚,其作品大多是描写男女由爱情走进婚姻的,实际而又不乏浪漫。而20世纪30、40年代的张爱玲描写的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是写婚姻的,在时代更替的洪流中女性的婚姻注定也是苍凉而悲切的。两位女性作家虽然理解在工业文明不发达的时期,婚姻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和国度的不同对于婚姻的理解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对她以前的男性作家的男权意识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给以反拨,以女性的视角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构建自己的婚姻观念——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小说通过描绘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的进程,展示了这位女性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与深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冯学玲 《考试周刊》2014,(91):2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女性形象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8.
《伤逝》、《倪焕之》、《寒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代表性作品。透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像,可以窥见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及情感状态,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子君、金佩璋、曾树生为爱情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斗争,也一度取得成功。但在中国男权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下,女性的性别内涵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读,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局限性,内外双重因素使得她们和爱人无法或不能处理好爱情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爱情婚姻与理想事业一起走向末路。她们的悲剧说明,从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时代已经变化,但文化的变迁很小。中国还没有为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营造文化、机会与道德认可的氛围,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的爱情婚姻历程及其作品分析,展示了张爱玲既传统又现代的情感世界;并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张爱玲在婚姻爱情上的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叙写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贯穿其中的女性对自主自在的生活、自由相悦爱情的追求和对他人情感的尊重,揭示出女性对自我的肯定和个性的高扬,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作家,杨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婚恋观与“五四”早期女作家大相径庭。《“玉人”》便是体现她独特婚恋观的典型作品,小说通过“玉人”和太太这两个对立形象的塑造将爱情、婚姻还原为生活的本真状态。高超的反讽艺术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点也进一步揭示了爱情在平淡生活之中的荒谬和无奈,并以此实现其对“神圣爱情”的颠覆,展现她独特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婚恋观以及她们作品人物着手,比较两者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简·爱》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感情丰富、勇敢执着、独立自尊的聪慧女孩,在传统的社会压力下,追求着自己的独立和忠实的爱情。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剖析了简.爱的性格对她生活的影响,进而探索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的选择,总结出对当今社会女性意识的思考并对当今社会女性爱情婚姻选择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婚姻的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经济与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摧残;传统爱情观的崩溃与新型爱情观的确立;追求高层次爱情过程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失落。这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女性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代社会艰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者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刻画了5对男女青年的爱情和婚姻,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女性对爱情婚姻的不同态度。其魅力之一在于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揭示了不同人物的爱情婚姻观。本文从作品中人物对话开始,探析不同人物语言背后的爱情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