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颖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2,18(5):25-28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以便使课程由单纯的文化工具存在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主体存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系词“是”的涵义问题是直言命题的逻辑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自然语言中东词“是”有着多种涵义,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颇值得商榷。木文以现代逻辑为工具,对直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认为,系词“是”是有着统一的涵义的,它毫无例外地表达等同于关系。由此出发,本文进而认为,直言命题的逻辑应建立于关系还辑的基础之上,从关系逻辑的观点来研究直言命题及其推理,必定会深化直言命题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文化本性 教育作为人的特定的活动,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课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课程内容就是“教育化的文化”,是在知识逻辑和儿童心理发展逻辑统一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结构化序列。这样,“课程作为文化”的基本价值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当前,“课程作为文化的传承工具”这一思想正受到挑战: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课程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学生在课程文化中主体地位的确定,更加凸显了课程文化的培育价值。课程文化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强调对人的深切关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注重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促进创造力开发的课程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否迎接即将到来的这一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课程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作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清晰地认识它,将会对我们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一、课程文化界定及其内涵从课程研究的历史上看,课程与文化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如何定位两者的关系是研究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现有的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大多是从“工具”的角度来描述两者的关系,即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近现代的教育研究都是围绕此命题而展开的。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由这种方法论带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课程编制模式是“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提供了一种模具,它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规范和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泰勒原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持久的消极影响。因为这种课程理念表现为只是对现有文化的筛选与复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套用泰勒原理,使得课程开发变成了整齐划一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所带来的最大弊病在于,把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单面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另一层面的关系,即课程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知识紧密相连。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本质主义知识观,课程探究与决策无不遵循"课程作为知识传承工具"的命题。这种工具主义的逻辑与立场,因其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被严重误读、误用以及发展困境。如今,伴随着各种文化批判思潮的兴起,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性"命题,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的挑战。批判、超越、重建课程的知识论基础与逻辑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王慧君 《江苏高教》2004,(5):131-131
一、“大学物理”课程中文化品性的缺失 “大学物理”课程中文化品性的却失主要表现在:1.物理知识被凝固、化约、组合成一种僵文化。以课程的工具性功能为价值取向,将科学文化知识视为一种凝固化的的东西,把实证化、效率化作为课程科学化标准的核心指标,致力于建立科学严谨的逻辑结构体系,排斥学生的经验与参与。凝固化知识由于缺乏文化的内化和升华机制,不能产生启迪、振奋、激励的效应,致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奴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对体育的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观点展开研究.通过对体育课程传承文化命题的解构,提出体育课程内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的观点,摒弃体育课程的工具意识与机制,使体育课程回归于文化.尽管这对体育课程与文化关系是一种学理的探讨却无疑有着突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狭义而言,“教师哲学”指教师本体论,回答“教师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关注教师逻辑主体“在”的本性与具有各种规定性的“在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本体是一种以实现生命为目的善的逻辑主体,需要在与他者相对应的关系中界定自身性质,同时作为人的逻辑主体亦有着复杂的内在意识世界,因此教师“在”的本性包含三重基本维度,即实践、关系与精神。这三种本体存在如果要在现实世界中显现为“在者”,需要满足三种具体规定性,即意识基础、行动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而《般若》之荡相遣执之妙用与《中论》之体法空,乃是各宗之共法,而非各宗据以建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体以及本体论。而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有学者认为否定命题是某种偶然的、副次的东西。本文认为否定命题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有着重要的逻辑功能和认识价值。同时,认为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用“S不是P”、E命题用“没有S是P”表达欠妥,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简易逻辑是作为基础课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的第一章 ,是提高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 .它也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下结合我的教学体会 ,谈谈初浅的想法 :1 由“命题”教学引发的争议高中教科书给命题的定义是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关键在于能否判断其真假 ,如 :“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就是一个命题 ,而“x <2”不能叫命题 ,这是因为在没有给定变量 x的值之前 ,是无法…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探讨教学文化变迁的逻辑起点,传统的认识论认为教学是传递文化的工具,其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教学中”人”的丰富性,窄化了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而把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则有助于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人及文化的复杂性也内在的规定了教学文化研究的整体性框架。本文正是基于此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最后将纵横交叉的落脚点置于现实背景之中,对本土教学改革中的矛盾与问题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考作文的失语问题,文章把它放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来考察。指出改变课程文化濡化与涵化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改变校园管理文化的“鲧法”为“禹法”.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本体功能,改革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是矫治高考作文失语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禅宗在其初创时,就在终极信仰中先验设定本体(“禅”)作为安身立命的源点,它使“禅”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代表“本性”(自性)和宇宙人生的本体属性的概念。禅宗哲学与美学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理论体系。禅宗美学以禅宗门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提出的关于从“味”(体味)到“味”(禅味)的命题,成为概括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源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从语文课程与学生、文化、社会、基础教育的其他课程等多重关系中审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包括言语立人的本体功能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教化、沟通其他课程等相关功能。其中,语文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其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具有根基性,其相关功能则是本体功能派生的结果。全面、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有助于深化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纵观逻辑发展史.考察不同的逻辑流派诸多观点的纷争.使我们明确归纳逻辑的重要地位,以及逻辑的本质逻辑是要使推理正确的一种“工具”。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的逻辑观,充分发挥逻辑学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