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2.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4.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5.
张有学 《寻根》2010,(6):93-95
<正>在汉字形成的早期,没有发现带女字旁的婚字,只有不带女字旁的昏字。昏字在甲骨文时期写作■、■,从■(日),从■、■(氏)。昏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昏暗。《说文解字》中说:"昏,日冥也,从日从氐省,氐者下也。一日民声,记时在黄昏。"其意  相似文献   

6.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7.
足疗的历史     
王海 《寻根》2008,(4):103-105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足”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可见,“足”字是由“口”和“止”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说:“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对于“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口止为足。”原来,早在我们的祖先眼中,  相似文献   

8.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9.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0.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1.
董玉京 《寻根》2000,(3):39-39
《甲骨文书法艺术》为董 玉京先生新作。 董玉京先生为我国已故 考古学家董作宾(彦堂)先生 之哲嗣,因其家学渊源,对甲 骨文与甲骨学亦有深厚的研 究。甲骨文书契,有肥,有瘦, 有方,有圆,或是劲峭刚健,有 顽廉儒立的精神。或是婀娜多 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甲骨 文书法艺术》从甲骨文的特 性、甲骨文书体风格的分期、 甲骨文书法的派别、甲骨文字 的艺术、甲骨文“文字画”等方 面,对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进行 了全面而浅近的论述。书中选 录的名家甲骨文书法作品,既 可供研究者鉴赏品味,也是初 学者难得的范本《甲骨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2.
胡茜 《华夏文化》2006,(4):23-24
“監”(“监”的繁体字)的甲骨文形为,金文形体为。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象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監”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均像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的面容。故其本义应当是“照视”。“说文·卧部”:“监,临下也。”《尔雅·释诂下》:“监,视  相似文献   

13.
说“斗”     
郑慧生 《寻根》2000,(2):32-34
斗在我国占代是一种用来舀酒的勺子。《诗·大雅·行苇》说:“酌以大斗,以祈黄。”毛传训‘决斗”为‘十三尺也”。并不是说,大斗之口,长阔三尺,而是说斗柄长三尺。《经典释文》说:“三尺谓大斗之柄也。”先秦的斗不是盛粮之器,而是舀酒之具,金文“斗”字就是如此:它有一只长柄,用来操持柄端的勺头叫做魁头,可以盛酒。《说文》:“魁,羹斗也。”古人把类似斗形的星座命名为斗星。处在北部天空的叫北斗;处在南部天空中的叫南斗。它们的形状都像勺子,有勺头,有柄。至今群众还叫它们为勺子星。(图1)不过,星座毕竟只是星座,…  相似文献   

14.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15.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6.
贾峰 《华夏文化》2013,(4):39-40
《说文·玄部》云:“玄,幽远也”。“玄”,本是指一种颜色,该色近黑而有赤色,也泛指黑色,后来被引伸为“幽远”,再由“幽远”引伸为“深奥”之意。最早可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将“道”的深奥难测形容为“玄”。  相似文献   

17.
冒廉泉  冒俊 《寻根》2006,(3):128-130
最近拜读《寻根》2005年第三期刊载《如皋冒氏的来源》(以下简称《如》文)一文,很有感触.冒氏之源,最早的明代《冒氏宗谱》中就可寻到,《冒氏宗谱》1984年抄印180套面世,可惜《如》文作者,对这部存世甚多的宗谱很少研究,倒是对极为罕见的、清代的、藏之高阁的《冒氏家谱》、《冒氏世谱》、《冒氏族谱》大加鞭伐.我们对此不论其源、反究其未的现象,甚为困惑.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寻找到冒氏的“根”,我们认为:如皋冒姓源自蒙古,如皋冒姓的“根”在蒙古,愿与《如》文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19.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20.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