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49年1月20日,艾奇逊出任美国国务卿,次日,蒋介石“引退”,美国对华政策作何选择一时更为引人瞩目。其时人民解放战争胜负已成定局,蒋政权全面崩溃和中共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上任伊始,艾奇逊必须回答这些问题:1.如何对待蒋政权,是继续支持它还是抛弃它,2.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权,是承认它还是公开敌视它?3.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是把它归还给新中国还是割裂它?  相似文献   

2.
1945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出马歇尔接替赫尔利来华调停国共冲突,促使双方停战谈判。马歇尔的调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杜鲁门讲:马歇尔来华后所做的“与他临行前我向他阐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①因此,马歇尔的调处切实体现了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本文仅就马歇尔调处的一些具体做法来分析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3.
试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内容、形成时间及其发展过程,乃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以至整个远东政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年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研究颇多,却无统一结论。本文拟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朝战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还处在“等待尘埃落定”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对华遏制政策的正式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朝战爆发到中国介入朝战前的4个月,美国虽然已转向对华全面敌视政策轨道,包括出兵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和政治地位未定,对华实施石油禁运等,但其时美国仍以在远东遏制苏联为中心和直接目标,对华政策仍从属于对苏遏制政策,不具备独立和系统地全面遏制新中国特性。 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并在云山之战、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大败侵朝美军,将之赶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于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谈,商讨如何应付朝战危机和对华政策诸问题。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几次表示,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因而不承认中国、不能允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能允许中共夺占台湾及插手对日和约问题,要“尽量对共产党中国制造麻烦”。杜鲁门更强硬  相似文献   

4.
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歇尔计划亦称《欧洲复兴计划》。它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提出,1948年4月国会批准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称霸世界的经济扩张计划。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重建遭到战争重创的欧洲经济。但实际上,它是杜鲁门主义的续篇,是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表现,真正目的在于以借复兴欧洲经济为名,利用西欧的经济困难,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进而夺取西  相似文献   

5.
《别了,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别》)一文,由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论点,因此对中心论点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许乃法老师认为《别》文开头的复句表明“文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发表上,评论的对象和母体是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而非司徒雷登或美国的对华政策”,“司徒雷登主要是作为文章的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杜鲁门政府实际上的外交决策者,时任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成为二战后美国政坛标榜遏制政策的旗手。苏联对希腊、土耳其的觊觎,使艾奇逊确信苏联对美国已经形成重大威胁,开始从倡导大国合作转向推崇冷战政策。由于对《杜鲁门主义国情咨文》的起草以及《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实施过程的高度参与,艾奇逊逐渐成为冷战初期西方政坛的关键人物。至此,普遍主义的思维导向潜移默化地主宰了美国政府的外交理念。通过结合最新档案文献对杜鲁门主义之缔造历程进行的研究,势必可以发掘出以艾奇逊为代表的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从而更好地分析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动因。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以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为代表的众多高层官员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应该延续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理念:唯有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共识方可构建起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因此,在原子能这一关键问题上实现信息共享即刻成为美苏联合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一系列管控方案相继失败,艾奇逊倾力打造的“国际原子能管控计划”彻底破产,遏制思维继而全面主导西方世界。作为战后美国外交决策的核心人物,艾奇逊转而青睐冷战思维,美国政府即刻开启了扶植欧洲、抑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关系研究理论中,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独特方法,个人层次是层次分析法之一。该方法认为决策者及其个性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杜鲁门政府时期中东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尤其是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对杜鲁门政府中东政策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艾奇逊任国务卿期间,在台湾问题上施加了一定影响,是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决策人,但其影响力前后差距甚大,从中明显反映出当时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16日正值美国前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逝世50周年.由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的复兴和世界和平有重大的意义.在此之际笔者对"马歇尔计划"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思考,希望大家能对"马歇尔计划"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马歇尔使华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战后中国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杜鲁门总统特使的身份抵达中国,开始调处国共争端。整个调处期间,由马歇尔主持或参加的有正式记录可查的会议三百次,而马歇尔本人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所列举的数字更高达六百次。在这日复一日的建议和反建议的谈判中,马歇尔表现出耐心和顽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马歇尔的努力,国共签定了停战令、政协决议、整编协定和东北停战令,全面内战推迟了半年时间。但马歇尔的和平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中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内战,他也于1947年1月8日暗然赋归。 马歇尔使华,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国内外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著作观点不同,立论各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马歇尔使华作了多方的探讨。但这些著作主要利用美国的官方材料,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认为美国援蒋政策是导致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不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学会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     
[Stakeholder]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中,7次提到形容中国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关键词。这个词多次被引用,甚至被认为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定位”之语。stakeholder对应的中文含义有“利益相关的参与者”、“利害攸关的参与者”、“共同经营者”、“合伙人”、“参股人”等。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点〕 1、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 2、反语和反复的运用 3、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欺骗伎俩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对于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评论。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垮台,表明了美国政府侵华援蒋政策的彻底失败。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美国政府在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返美未到之时,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为公布白皮书,国务卿艾奇逊把他七月三十日写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作为该白皮书的序言一起发表。美国政府援蒋侵华的最终失败,在美国统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C·汤姆森是约翰逊时期调整对华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在反思"遏制并孤立"政策的基础上,汤姆森形成了"遏制加颠覆"的对华政策思想。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汤姆森积极为约翰逊政府出谋划策,力促达到其对华"遏制"并"颠覆"的目的。汤姆森对华政策思想及其为此采取的相应举措对约翰逊政府后期对华政策的调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就用占世界的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一项,就被世界称为奇迹,因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历代王明、政府想解决而又最终未能解决的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使四十多年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预言彻底破产,中国共产党不仅会搞军事、政治,还更能管理自己经济.现今中国上下正信心十足地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但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犯罪,尤其是经济犯罪开始猖獗起来,并已成为改革开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马歇尔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1939年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当时,军队经费少、训练不够,缺乏军官,特别是缺乏能挑大梁的年轻军官。但到了1叭5年,马歇尔已发展了美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才干最强的将领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升的年轻导官,很多成了将军,写下了军事教育史上最辉担的一页。这位看起来不像“有领导风度的人”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其用人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无私奉献精神。大战期间,马歇尔曾问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所有这些指挥官,有的是你挑选的,有的是你接受我的推荐给你…  相似文献   

20.
徐蚌会战伊始,宋美龄立即前往美国寻求紧急援助;宋美龄这次出访活动的主要策略是,重点对马歇尔国务卿进行私人公关,企图首先说服马歇尔,然后通过马歇尔打破中美外交僵局,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争取即时的政治支持和进一步的军事援助,以便鼓舞国民党军斗志并稳定国统区民心。由于杜鲁门政府一致认识到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且病入膏肓,因此不再愿意积极涉入中国内战事务,由此决定了蒋夫人再度访美的使命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