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油市档案馆现有馆藏印章1055枚。最为珍贵和古老的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江油县、彰明县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油县政府印。在馆藏的印章中,枚枚皆精,材料上乘。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江油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机构及部门的建制沿革。由于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历史的变迁,不仅使这些印章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透过这一枚枚印章,  相似文献   

2.
如皋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这枚代表着如皋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和革命先烈们奋斗历程的印章,由一块下方上圆的鸡血石刻成。它上圆高0.15厘米,下方高1.9厘米,用小篆字体精心镌刻着“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12个字,加上匀称得体的宽边框,印面有3.9厘米见方。这枚珍贵印章有一段神奇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文瀛公园的"孙中山纪念馆"经过近6个月的落架大修,重新迎客。修缮一新的"孙中山纪念馆"共7个展厅,展出435幅辛亥革命时期的珍贵照片。  相似文献   

4.
喜欢读书的人大都喜好藏书。每得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就会在书的封里签上自己的名字,或盖上一枚鲜红的印章。用这一方式来寄托珍爱书籍的感情。这种印章就叫藏书印。  相似文献   

5.
钱丹红 《北京档案》2017,(11):58-59
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珍藏着一枚很精致的印章,上面刻有"佩弦藏书之玺"六个字.这是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先生为朱自清先生所治,治印手法取自周秦,风格古朴遒劲.这枚印章一直是朱自清先生的钟爱之物,也是两位大师之间友谊的见证.仔细观赏即能发现,印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且极富文化底蕴,看着特别有灵气,仿佛会说话一样.究竟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制作这枚印章的背后是否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这还要从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闻一多先生的博学多才说起.  相似文献   

6.
印泥是中国的特产。一幅墨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完成以后,在恰当的位置盖上一枚红红的章印,这鲜丽的红色印记便使整幅作品产生画龙点睛般的美妙效果。 中国文人对书斋及其用品大多都很讲究,大至环境、书桌、书柜,小至笔筒、砚墨,甚至一张纸、一枝笔、一方印章。  相似文献   

7.
一枚形若朵云的朱红阳文印章落于素纸之上,篆字如流云,简疏丰腴,这是"朵云轩"的印。蘸了西泠印社的石潜印泥,覆手钤盖在纸上,淡淡就干了。寻常年间,这印大可随着木版水印的墨迹一起,与纸同寿千年—当然那是千年后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8.
本馆藏有二十八卷元刻《乐府诗集》残本。该书不仅存世的同种书甚少,而且钤有多枚印章,表明该书曾辗转为多人所收藏,其已知的收藏者主要是上海人;有部分藏书印尚未能知其所属。希望能有专家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9.
刘剑 《湖北档案》2003,(5):34-35
在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书画精品中,有未装裱的一幅中堂、一幅对联特别引人注目。作者是民国时期佛教界领袖,鼎鼎大名的太虚法师。 中堂长1100毫米,宽500毫米,内容是:波兼月涌浪拍山高,明星疏逖碧天寂寥。为禹卿居士所书。 对联每幅长1500毫米,宽200毫米,是为鸿逵居士所书。上联:齐到沧桑亦萍絮,下联:听来风雨胜笙簧。 二幅字落款均为穷款。年月时间地点都没有。被书者也不好考证。印章一朱一白,白文印是太虚之印,朱  相似文献   

10.
《陕西档案》2015,(3):9
伊丽莎白一世在她1583年至1603年的统治期间使用这个国玺。它是一枚铜质徽记印章,由尼古拉斯·希尔拉德雕刻。此人以绘画和微型画著称。这种模型常被用于制作加盖徽印文件的蜡印。这是一种证明的方法,代表文件完成或者经过徽印拥有者核准。徽印被政治家、贵族、法官、牧师甚至普通百姓广泛使用。君王用以批准公共法案和通告的国玺是其中最重要的,它是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伊丽莎白的国玺反映了皇后对权力的渴望程度。在国玺的一面,看到她手握节杖和  相似文献   

11.
一苇 《中国档案》2003,(12):46-48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他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在两年之后得到印证,2003年8月3日,一枚名为“中国印”的徽章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带向全世界。印章与档案也有着不解之缘。玺印产生之初,其作用就是一种凭信物。在历朝历代的档案中,印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档案局正在开展的“印鉴的保护与修复”课题研究,正是把印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中国档案印鉴方面的一些基本数据与发展规律,为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为了让读者对中国传统的印章篆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特意邀请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85岁高龄的叶一苇老先生撰文,介绍中国的印章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12.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年)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印章的应用。在先生的众多印章中,他最喜爱的大约有七枚。一枚是由先生自己设计并书写,著名篆刻家杨仲子篆刻的一方“胡”字印章。这枚印章布局奇巧,左边“古”字在下,右边“月”字在上,像一轮明月照耀在古老石头上。刀法细腻,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气韵相通。配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堪称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杨仲子是一位富有浪漫情调的才子,早年与先生既是邻居,又是同窗,还是文友,后来成为姻亲。杨仲子曾公费留学法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任职,抗战时在重庆任音乐学院院长。他擅长…  相似文献   

13.
一枚印章就是一段历史,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构的设置和演变情况.一枚枚印章,留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烙印,它述说着过去,令人感受到历史沉重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新见三枚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印章资料的讨论,知晓大顺政权在政权建设时,不仅设置了大量的地方行政职官,同时也设置了不少学官等辅助性质的职官。在全面整理目前所见李自成遗印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李自成农民军印章的用字问题和该农民军在巴蜀地区的活动,并纠正了文献中有关用印制度的错误记载。文中指出印章因避李自成父亲名字之讳,禁止"印"字入印,而改为"契、信、符、记"等专称,成为其一大特色。从现存的李自成遗印实物情况看,明末大顺农民军在巴蜀地区也一度控制了不少地方,而并非传统上认为巴蜀地区完全为张献忠农民军的势力范围,可补相关历史记载之缺遗。  相似文献   

16.
“林泰之印” 《档案春秋》去年第九期曾刊登过《我为宋庆龄保管五万元人民币》一文,文中有一处细节说到,当时如果要取用这些钱,必须凭宋庆龄的手信及盖上宋庆龄化名“林泰”的私人印章方可。这方“林泰之印”印章的篆刻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沪上著名篆刻家刘友石。不过当年刘友石篆刻这方印章时,并不知道“林泰”就是宋庆龄。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目前各级各类档案馆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印章档案,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管理形式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管理印章档案,成为各档案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印章的来源从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印章档案是由政府和党委办公室移交来的,属“公有”范畴。这些印章都是因机构变动、机构名称改变或使用期限过长,造成损坏,不能继续使用的。有个别印章是档案馆为了增加馆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而特别征集的名人印章及少量因材质特别、造型特殊或有纪念意义的印章,这部分印…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印章,原为徵信之物,起源甚早。现存的古器物实物中,有殷代的族徽印和文字印。秦汉之时,社会繁荣,经济发展,人事交往频繁,作为徵信物的印章,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20.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6):F0002-F0002
辽宁省图书馆藏有李鸿章未刊函稿一批,已装为卷轴,轴长1100厘米,高29.2厘米,由彩笺四十三叶装裱而成,凡二十六札。卷内钤有印章六枚:一为“鸿章”白文方印,钤于卷首李氏题诗末;二为“肃毅伯章”朱文,“清宫太保”白文两方印,钤于卷尾题跋末;三则因此卷曾经日本人稻叶岩吉收藏,故卷首钤有“君山精玩”朱文方印,第二十六函末又有“稻叶岩吉”白文,“君山”朱文两方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