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卒中后因脑损伤引起的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运动功能的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传统的康复手段已不能满足患者要求,本文对基于康复机器人与虚拟环境的新型康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手部、上肢、下肢及混合性功能康复等,展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双通道生物反馈技术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训练,达到患者早期进入上肢分离运动期。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9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选取Brunnstrom分级III期50例,年龄为65岁以下。采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生物反馈重建治疗模式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分肘关节伸展训练和肩关节前屈训练,每块肌肉每日15-20min,训练4周。结果: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EMG波幅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它打破了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即患者被动、枯燥的接受功能训练,利用电刺激通过生物反馈使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能尽快促进肩前屈同时肘伸展分离运动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被确诊的1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开展一对一的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6周时的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之前,两组的Fug1-Meyer评分、Barthe L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Fug1-Meyer评分、Barthe 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有着显著的优化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挑选96名脑卒中偏瘫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血压、颅内降压、抑制水肿改善脑循环等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以早期康复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陆丽荣 《大众科技》2017,19(11):71-73
目的:探讨1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7年2月~2017年3月护理的1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评估和护理诊断,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结果:该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大,右侧肢体偏瘫对其生活信心打击大,因此,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态度消极。通过反复沟通,循序渐进的进行护理干预,在患者出院时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积极主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空腹血糖6.7~8.4mmol/L,餐后2h血糖8.0~11.7mmol/L右侧上下肢肌力3级恢复至肌力4级。结论:对于需要改变患者的不良疾病行为时,应充分尊重患者个人意愿,并且需要从小方面着手,过程中观察患者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当患者依从性较差时,及时交流找出原因,早期制定护理方案,尽快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一例脑卒中患者75次的康复训练。根据Bobath功能评定法,采用录像照相对训练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应用情景互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35次10分钟∕次检测与评价,随时调整作业治疗处方与情景互动训练运动模式。结果:通过作业治疗与情景互动训练,患者上肢运动已从痉挛阶段到分离阶段。结论:作业治疗与情景互动运动控制训练对偏瘫上肢痉挛阶段到分离阶段的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于成年人脑卒中后治疗和康复的手法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当前毫秒级节律疗法作为成年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创新治疗方式,主要是以脑定时功能理论为前提,在严谨科学的治疗下来完成的,主要是帮助人类治疗运动协调、记忆力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问题。以往的成年人脑卒康复训练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姿势和动作等方面,忽视了人体本身的节奏紊乱和节律障碍等问题,导致康复治疗的成效并不明显。目前来说我国国内关于毫秒级节律疗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成年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毫秒级节律疗法,以便更好的加深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尽快的应用到实践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行为障碍及躯体不适等心理疾病。卒中后引起的神经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一定程度会影响脑卒中后肢体、语言功能的恢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也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随着中医药的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PSD近年来发展较快,临床证明中医药结合西药治疗PSD更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更能促进患者肢体、语言功能的恢复,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路琦  张永全 《大众科技》2022,24(2):106-109,113
提高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症状,是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对于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方法涵盖中西,各有不同,且临床效果参差不齐,通过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经多种方法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文章对近年来中西医在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涂擦药酒后烫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护理。方法:将160例膝骨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予壮医理筋手法边拨筋理筋边涂擦药酒后烫熨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涂擦药酒后局部烫熨,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7d和14d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和治疗14d后疼痛评分、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5%与74.68%,愈显率分别为68.75%与30.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4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89.87%,愈显率分别83.75%与5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14d后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定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涂擦药酒法,将壮医理筋手法运用到涂擦药酒护理操作中,配合烫熨和康复训练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脑卒中后患者除有偏瘫、失语等躯干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情感障碍、认知障碍、行为人格障碍,尤其是脑卒中后抑郁较常见。据国内资料,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0%。79%,一般在40%-50%,其中10%为重度抑郁。因此,近十年来,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预后及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积极治疗和康复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防止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简易下肢康复机器人是偏瘫患者一种常用的康复设备,具有一定的康复训练功能,通过训练和使用后,可以提高康复效果。但患者在家庭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接受医生的指导,加之受到构建成本的制约,无法时时检测患者的训练状态。针对以上问题,我院构建了基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远程康复训练app,app具体由用户注册和登录模块等多个模块组成。通过各个模块的衔接,首先app提供了康复治疗师与患者沟通的媒介。另外在患者训练时,要求患者佩戴智能手环,并时时读取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数据,以为训练强度的调整,提供准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彦 《科技风》2012,(8):29
脑出血是常见致残、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病之一,而脑干出血占脑出血发病率的2%~10%.脑干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康复治疗,有效地恢复肢体功能,治愈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配合高质量、全方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病后患者往往遗留肢体瘫痪、肢体麻木、失语、吞咽困难、偏盲、共济失调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西医对脑卒中肢体瘫痪的康复治疗都加大了研究力度,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文章就有关脑卒中肢体瘫痪的中西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该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康复进程,甚至还可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复发。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多存在肠道菌群中益生菌的减少、多样性的降低等肠道菌群紊乱现象,文章通过论述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联系,以及与脑卒中后失眠的发生发展关系,探讨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理论依据与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总结在神经内科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抽取自2015年9月-2017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2例,随后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61例患者。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的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有效护理情况,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的住院护理中采用神经内科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情况,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深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喜爱,应加强其在临床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规范的运用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持续被动训练机(CPM)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各39例,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给予相同康复护理,并采用膝关节HSS各项评分,A组行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MP锻炼;B组行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HSS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HSS各项评分较术前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膝关节肌肉组织肌力、膝关节稳定性与B组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规范的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PM可改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程度,有利于减少早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可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五方散加冰片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方散加冰片局部贴敷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化Fugle-Meyer运动功能测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评分比较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周后,两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手腕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水肿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结论:五方散加冰片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方法,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自2000年2月-2003年10月收冶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46例,女42例;年龄35岁72岁;经CT检查诊断脑梗塞58例,脑出血22例;住院时间为59天,首次发生均有偏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