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基于对当代青年文化特征的深入理解,以青年话语为叙事框架,以“中国梦”的话语意涵为叙事伦理,运用“梦想叙事”的方式诉诸主流价值观,实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环境相统一。新主流电视剧自觉地担负起与青年文化对话的媒介使命,将对青年的角色期待寓于新主流式的言说中,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结合青年文化叙事逻辑守正创新,引领青年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主流电视剧呈现了一系列更有烟火气与泥土味,透露出儒家智慧的女性形象。此类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可以视作是大女主形象的一种互补,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继承和发扬。从儒家伦理角度切入分析新主流电视剧女性形象,对于儒家文化现代化发展以及新主流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分析了新主流电视剧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与儒家文化的内在关联,论述了儒家文化在新主流电视剧人物塑造中的创造性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输出是中国大众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政府应启动影视文化产业战略转型,为电视剧海外传播打好政策基础.同时,针对以往电视剧输出遇到的瓶颈,拓宽电视剧文化视域、提升电视剧传播策略,才能够保证电视剧海外传播之路走得更加长远与坚实.拓宽电视剧文化视域主要有三种途径:民族文化的普世化处理、历史故事的现当代演绎、主流文化的后现代传递.提升电视剧的传播策略主要有:以网络为平台开展针对性营销、开发衍生产品、拓宽并延伸电视剧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论21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意识形态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电视俨然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第一大传媒.而电视剧,作为电视内容的主要样态,更是占据着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一万多集的生产数量,和数以亿计的庞大收视群体,使得电视剧成为最接近中国人,且最富影响力的现代文化载体.这一点与强调媒体宣传功能的中国传统媒体管理逻辑一结合,就出现了中国电视剧的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性.事实上,21世纪以来,这种导向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发地突出,尤其是200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非常清楚地把"坚持正确方向"列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第一项原则,认为"广播影视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所以,摆在中国电视剧创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入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艺术现实与发展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星 《现代传播》2003,(3):51-54
在入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需要认清现实危机和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四个问题占据电视主流收视大势背景下的电视剧——大众收视要求的兼顾性;集团化变革背景下电视剧发展问题——竞争与垄断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多元文化现实背景下的电视剧审美——多角度策略与价值宽容度;电视文艺大势背景下的电视剧艺术定位——雅俗共赏的艺术传播等。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看待电视剧的主流与非主流 通常所说的主流与非主流是就意识形态而言的,而对于电视剧这样的通俗文化来说,主流与非主流的定义与标准界定起来似乎很难明确,这里暂且将主流电视剧定义为“精品”。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目前为止,能称得上“精品”的电视剧应该说是屈指可数,而非主流电视剧并不是说它的立意不够高尚或表现手法不高明,只是娱乐与消遣的成份大些而已。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作品应该归纳在这其中。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的十多年中,中国电视剧无疑已经成为最为强势、最为主流的大众视听艺术形式,坚守并确立了电视剧艺术独特的创作美学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力图总结、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以及叙事方式方法的演变,并由此分析探索我国电视剧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丰富和深化电视剧叙事理论的研完.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确立了“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的战略方针。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走出去,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送出去”阶段,大多数仍然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文化产品在海外总体上仍处于弱势,没有形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电影、电视剧为例,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国内很多高票房电影和高收视率电视剧都难以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和主流频道。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是建构与弘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和形式之一。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探知电视剧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机制。在选材与创制阶段,电视剧创作者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是关键一环。电视剧创作者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要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传播与接受阶段,电视剧构建主流价值观以摄影机运动所建立起来的叙事视角与观看主体的视角相统一为实现机制。摄影机运动建构主体认同之时,主体也在不断进行知觉加工,知觉加工受主体先在的认知图式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的双重影响。个体认同会在社会交往中不断被提起并重塑,最终形成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刘敬贺 《视听》2021,(1):20-22
电视剧作为我国文化形态的主要载体,是促进文化水平提升、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形式.电视剧政策是影响电视剧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2000-2019年我国电视剧政策的时间、内容、表现形式进行梳理,提出我国电视剧发展政策的现存不足与相关建议,旨在完善电视剧政策的构建,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作为我国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产品,在政策利好的大势催动下,其产业链各环节逐渐清晰,产业化基本形成.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极速的市场变化之下,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隐患.2012年,各种质量低劣的剧目层出不穷,大量电视剧无处可销,巨额投资成为沉没成本.刚刚成形的电视剧产业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电视剧产业想要改变困境,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及时抓住问题关键制定相应对策,为我国电视剧产业未来持续良性的发展寻找到最优出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视剧批评是随着电视剧创作的发展、繁荣而成长起来的,是随着电视剧理论的不断建树而逐渐深化的,也是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兴盛而呈现新的内容与动向的.回看历史与审观现状,我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走向:一、我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变得多维而切实我国电视剧批评一直以艺术批评为主流,电视剧艺术批评随着电视剧艺术本体研究的深入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到确立到多维角度的变化,愈来愈切合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电视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电视剧处于新的媒介环境和商业化语境中,利益的最大化、产品的娱乐化、消费的快餐化,正在逐步侵蚀着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电视剧画面的“吸睛”、内容的“浅陋”正成为电视剧娱乐化进程的重要环节.而电视剧的艺术感、审美感呈式微之势,娱乐化、快餐化得到加强,电视剧成为功利化情境中的娱乐商品,电视剧强化娱乐与弱化审美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杨怡静 《青年记者》2017,(27):74-75
电视剧影像叙事中,对“城市”这一元素的吸纳与呈现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已开始.虽然电视剧影像与城市的联姻较以往的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与城市的互动而言还十分年轻,但其直观、生动而富有质感的呈现方式,其声画兼备、时空自由的话语表达,都使其跃然成为当下人们对于城市文化重要的书写手段与传播载体.多年来,我国电视剧城市影像的叙事流变与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始终交相呼应,一路相伴至今.基于此,本文尝试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剧城市叙事的发展流变,探究其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叙事特征、文化承载与美学成长.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为电视剧文化再生产中理性因素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代表的“新主流”电视剧,探索了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的新路向。在价值生成上,电视剧“艺术文本”形成“人民性”与“人性”兼顾的“新时代人民性”,并在题材选取中聚焦个体,叙事策略上向“人”倾斜,时空建构中倾向年轻态。在产业生成上,《理想照耀中国》在广泛的类型化、多样化的传播以及对不同文化市场的沟通上,充分发挥电视剧生产制作的工业美学优势。新的价值生成与形态生成,构成“新主流”电视剧新的美学范式,为当下电视剧的美学呈现提出新的要求,体现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的美学需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电视剧逐步成为观众关注的对象,这些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在现实语境下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一方面,电视剧文本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受众设置了议程,表现为这类电视剧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电视剧文本也突破了以往封闭的传播策略,与其他媒介中的社会报道形成了一种互文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自然,电视剧通常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不过有时受商业逻辑及消费主义的影响,现实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也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从而影响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