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趣之美 奇趣是指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既不寻常,而又合情合理,具有新颖奇特的诱人意味,具有特殊美妙的情趣。奇趣寄寓于形象之中。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者意象离情趣不能独立。”《聊斋》通过人鬼精魅的奇妙幻变,使作品极富奇趣之美。蒲松龄将精魅狐鬼幻化为人,或将人幻化为异类,这类形象具有亦人亦物、亦  相似文献   

2.
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来说,诗歌创作的基本环节是触发灵感和显示意象。“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历代学者对意象的内涵、外延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不少探求。用今天的话说,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  相似文献   

3.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一、原型意象:以《君子于役》为例“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  相似文献   

4.
“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象在构思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 ,谋篇之大端”。正因为如此 ,对意象的理解、品味就不可等闲视之了。《语文教学大纲》特别提到在鉴赏时要“能感受形象” ,新编《语文》教材也提出鉴赏时“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这些要求都是很有见地的。具体做法是 :一、要抓它的形象性、具体性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思想情感最动人的载体 ,而意象则是形象性的核心。就意象而言 ,或许最常指的是一种心灵的图画 ,这种心灵的图画最能引起人的共鸣 ,丢掉这种心灵…  相似文献   

5.
考点阐释 古代抒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指诗人通过艺术语言描绘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通过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豆蔻形象,描绘出一个楚楚动人、清新活泼的妙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意象”入手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意象”在《哈姆莱特》中的特点与表现 ,认为莎士比亚剧中的“意象”是一种丰富而又类化的主导意象 ,具有冷静、含蓄、生动、形象的特点 ,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想象 ,在体现“莎剧”的独特魅力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8.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9.
试论英诗中的“句法意象”方杰,李世孝美国学者刘若愚先生在《中国诗学》中指出,常被用于文学批评的“意象”这一术语往往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形象用语,它能够在读者内心引起一幅印象,或于肉体上激起某种感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作品中用来转达作者...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11.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野草》里的“过客”意象和柳诗中的“渔翁”意象的特征和意义,指出前者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后者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还从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受佛文化影响等方面对两类意象进行了比较。“过客”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一是殉道精神,一是思辩哲学。“渔翁”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主要是把山水审美与宗教感悟结合了起表,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学研究。《周易》中的“意象”,是利用八卦图像演绎人生福祸的一种暗示与象征,被认为是意向的雏形。而《文心雕龙》中已经明确使用意象的概念,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意象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象”引进诗学领域,此后,意象逐步运用于诗歌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评论。但对意象的理解一直以来众说不一,出现歧异。本文认为“意象”是具有象征性、暗示性、多义性的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人,以探索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求得对李贺诗歌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使我们的研究更切近诗人创作的客观实际c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在我国,踢怄部较早的著作中…  相似文献   

16.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人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唐代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明代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因此,我们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其中的某些意象进行重点解读,以引导学生抵达对诗词意境及内涵的领悟和把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本文拟就几…  相似文献   

18.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9.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20.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