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性"理论是后现代挑战现代的产物,它为现代文学界反思五四启蒙和晚清以来的现代化道路提 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多元现代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中国的现代性道路.但是研究界对现代性的盲目推崇使 它陷入了新的一元论和本质主义倾向,并且忽视了对它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 性的"双刃剑"特征,反对将其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4,(1):23-29
文章围绕中国蒙古族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阐发了蒙古文学中古代即有潜在的现代性元素,当代则有更多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理念的事实,揭示出与汉文化不同的个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同时对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民族性、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等概念及其界定均有新的思考,以期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考向度;由此也为当下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混乱认识的澄清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境,延展至今,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的一个强大推动力,改变了该学科的研究格局,成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本文以80年代为时间限度,考察了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到《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及相关现象,阐述了在特定语境中,"现代性"与"现代化"交互使用,取代沿用甚久的"革命——阶级分析"范式,建立"现代性——启蒙话语"范式的学术进程,并且对其中一些关节点予以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提问与阐释的。现代性的论述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谁的现代性"这种提问再次提出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把对现代性的质疑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思考。这一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有两种取向值得重视,其一是查尔斯·泰勒试图从社区主义那里寻找资源,以文化差异性来建构非中心化的世界图景;另一种是设想从传统主义那里找到新的依据。在中国,现代性处于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传统主义的影响依然深厚,即使是较大限度可以接受西方现代性基本理念的论说者,也设想依靠传统主义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基础。论文认为,超出简单的中心/边缘,同质化/多样性的对立,回到个体"本真性"的基础,建构一种"主体最小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是适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一种设想,它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在保持现代性基本价值理念的前提下,通向更具开放活力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现实文化语境,它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中国文化的现状与功能,因此承认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乃是考察中国文化的一个理论前提.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的全球性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球性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依托和现实内涵,全球性乃是现代性的世界性延伸.而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之间也呈现出新的悖立与共生关系,"和而不同"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长春 《孩子天地》2016,(8):295-296
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现代性"这一概念,介绍了中国近些年来现代文学的研究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在对"现代性"进行追根溯源的评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并不具备现代性品质.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应当兼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一种"不见"与"遮蔽".十七年文学中健康的颂歌文学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范畴;而对作家个性的压抑和对人物主体性的排斥则具有明显反现代性的特点.在后者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文化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实现本土化而不至于被西方文化霸权推入西化的单一化文化轨道?对这一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的文化选择,力图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定位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3.
成人教学艺术的生命本真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成人教学对人的生命异化,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某个人为的现象,而是现代性危机在成人教学领域的体现.现代性的成人教学,异化了人的生命.我们必须批判和反思成人教学的现代性,超越成人教学的现代性,为成人教学寻找其真正的"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14.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新感党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理论中的颓废意识为新感觉派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角度.新感觉派的文坛悍将从对都市精神堕落的批判和对都市物质文明的欣赏两方面展示了现代性之颓废主题.他们的努力探索在对后世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和遗憾.  相似文献   

16.
具体作家创作的现代性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沈从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位独特作家,其创作的现代性研究更是受人关注.无论是强调其创作现代性的研究,还是认定其创作反现代性的言论,既丰富了"现代性"这一学术概念,也促进了学界对沈从文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研究晚清现代性话语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时,应该对报刊的作用和地位予以充分重视。传播现代性话语,是晚清报刊的自我定位。晚清报刊的现代性话语批判直接指向的是宗教,同时也批判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政治制度的讨论上,晚清报刊现代性话语的最重要贡献是提供和传播了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探讨近代中国现代性社会制度构建的选择模式,实现了现代性政治话语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介的发展,文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申文学研究的现实相关性是所有人文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访谈围绕文学理论、现代性和文学的功用三个话题展开。在访谈过程中,朱国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并谈到了自己对西方文论传统和理论的"介入"功能的理解。然后,他谈论了现代性的悖论和审美现代性问题。最后,朱教授在访谈中探讨了文学的终结和人文学科的边缘化现象,并就如何研究西方文论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