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
陈璞 《现代教学》2008,(9):19-20
君子不器——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所追求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意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相似文献   

3.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日:“君子不器。”从字面上来讲,君子指有学问的人,而不器指不要做器皿。合起来理解就是说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能太单一了。这句话中不仅道出了孔子的治学观和他老人家对人生的态度.更让人们对当今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王大林  马晓晗 《成才之路》2010,(2):I0010-I0010
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许多关于君子的经典话语,其中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君子不器。”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何含义?  相似文献   

5.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6.
刘阳 《阅读与鉴赏》2009,(12):16-16
上学时读古书,不仅不求甚解,还常在书页间作歪批。当时,《论语·为政》篇有:“子曰:‘君子不器。’”就被当作笑话——器,就是物体、东西;君子不器,直译成白话文,“君子不是东西”!这可以和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翻译媲美了。  相似文献   

7.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8.
"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育人理念与人才标准,"不器"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方法,对当代学校的"立德树人"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个别学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攀比之风日盛,引发了不少人对学校"立德树人"效益的质疑。立"怎样的德",才能树"大写的人"?是立"德的精神",是规范"德的行为",是外控人的行为,还是内生人的素养?这些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孔子的"君子不器",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观念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10.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试图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为世人树立行事榜样.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本文以“君子”在《论语》中独特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从道德德行、知识、批判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君子在社会生活及个人修养上的主体地位.进而解释孔子的儒家哲学渗透出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著名教授顾生岳先生的大作——《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像》,我叹为观止!顾先生的这幅人物画大作,以极简的笔墨画出了弘一法师"高山仰止"般的精神和"君子不器"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倪帮玉 《教师》2014,(18):121-121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在这里寓意深刻,表面上是器皿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那么有限。站在教育者的立场看,从胸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作为教师,面对形形色色学生,我们要做到"君子不器",对待学困生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从教育理念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就"君子不器"展开讨论,研究作为教师如何保持仁爱的心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冯春芳 《现代语文》2010,(7):122-123
在高中选修的《论语选读》中,有孔子的一句“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可供使用的器具。知识,教会你做事;文化。则教会你做人。看来,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将学习视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目的,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从现代社会及将来发展趋势看,谋得一个职业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品质的最高要求,它既符合“仁”对德的要求,又符合中庸对智的要求,是对君子之德及智等诸多美好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德修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指儒者,即知识分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修养、志向抱负、胸怀气度、职业以及行为方法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举而言,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孔子言论集的《论语》一书,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孔子的好学、勤学形象,而且提供了他关于学习的一些思想。分析这些学习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学习认识,提高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一、学以致道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这里,《论语》以子夏之口道出了孔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道"。孔子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对内以君子甚至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修身,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对外"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也常被视为平天下理念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在儒家平天下理念实现的过程中,"絜矩"之道一以贯之,他人—自我—他人的关系转折、爱民如子的士人担当、以义不以利的处事风度,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修平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儒家的"絜矩"之道所推崇的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入世原则,体现了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和治国的朴素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梅兰竹菊身上,延续了儒家学派关于君子的优良之德——高洁、正直、通达、端庄隐逸、不与世俗争风,集中了中国古典诗人全部的穷达观、进退观、显隐观,也承栽了我们炎黄子孙几乎所有的美好品质和心灵憧憬。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思想做了系统而又详尽的阐述,“梅兰竹菊”这一文学意象也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的反复颂扬中逐渐奠定了其无可取代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