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来,随着古钱币拍卖价格的飚升,古代银锭的收藏已引起愈来愈多的重视。此银锭重1950克,长13厘米,高8.5厘米,褐色包浆老旧,底部银色灿然,印有阳文“平度州”、“匠李炳昌”、“乾隆年月”字样。  相似文献   

2.
清代用银,正如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所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初的一百年,专用以"两"为计算单位的银锭;第二阶段是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成为一种被认可的选用货币;第三阶段,即清光绪及其后,中国机制银元,并赋于法偿资格。无论在什么阶段,银锭的使用事实上始终没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1)
正陕西银锭的形状偏于椭圆,由于表面有一个四方形的戳记,像一个凹槽,业内俗称"陕西圆槽银",简称"陕槽"。由于是纯手工铸造,每枚银锭的重量几乎个个不同,自3两到6两不等(按清末度支部库平1两=37.3克)。银锭属于贵金属称量货币,是通过称重来进行交易的;不同省份之间的银锭成色上多有不一,在实际交易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换算过  相似文献   

4.
袁克林 《收藏界》2011,(9):80-80
清末的贵州银锭有官铸、民间私铸两种。官铸银锭由官府设立的官银炉和官银匠铸造,这类官设银炉(或官设银匠铺户)多设在藩库、盐库、厘金局或官银钱局内。据《清代文献通考》中记载:"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如纹银;商民引使,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  相似文献   

5.
袁克林 《收藏界》2011,(4):73-74
清代末期的云南牌坊银锭,在全国各省不同的银锭形制中,以其独特的形制,在银锭家族中堪称独树一帜。它的形状既像一条船,西南民族素有"船银"之俗称,同时更兼具有"貌如其名"的传统牌坊造型,被人们冠以"牌坊银锭"的美名。  相似文献   

6.
银锭,顾名思义,即熔铸成锭的白银,而元宝则是作为货币流通的一种银锭,又称“宝银”。因其形似马蹄,又叫“马蹄银”。我国白银的形式,自古有铤有饼,为长条状或圆状,从元代以后,就以元宝作为白银流通的主要形式。元宝每只重约五十两,上面铸有铸  相似文献   

7.
张建功 《收藏》2007,(3):138-138
银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流通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中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收藏观念几乎都是重钱轻银,银锭的地位没有得到收藏者应有的重视。在当今各种收藏热兴起之际,银锭的历史价值已被有识之士所认识,  相似文献   

8.
史书记载,西夏立国后其境内曾经流通使用过铜币、铁币、银币与交钞。铜币、铁币,有记载亦有实物,银币与交钞虽有文字记载,因无实物发现,相关的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相关的认识也一直停止不前。200s年秋,笔者有幸目睹了银川市文化市场席先生收藏的两块西夏银锭,经席先生同意,现将这两块银锭公之于众,供西夏史学者、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心  王众 《收藏》2010,(9):142-143
银锭具有货币职能大致起源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终止于民国。历史上的银锭根据使用地域不同,存在着大小、重量不等现象,外观形制上也是变化多样。可以分为船形、圆形、方形、砝码形、牌坊形、束腰形、长条形等。如唐代五十两船锭形如一个小板凳,  相似文献   

10.
刘英杰 《收藏界》2012,(4):80-82
人们对银锭并不陌生,古代影视史学作品中总有白花花银子的存在,但银锭收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属于冷门,近几年才有勃兴的局面。银锭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造甚多。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对贵金属流通市场的控制,民国初午“废两改元”的实施,银锭停止流通,大量被销熔,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7,(12)
正近年来,随着收藏热兴起,作为新兴投资热点以及文物研究的门类,银锭收藏逐渐走入藏家视野。关于钱币的专业展览,包括银锭展,国内外已屡见不鲜,但利用银锭展览为陕西地方银锭做专门研究、梳理,尚无先例。2017年9月27日,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艺术交流中心主办,西安欧凯罗古玩城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陕西丝路之源文化艺术品交流会",在西安欧凯罗曲江国际古玩城隆  相似文献   

12.
戴学文 《收藏》2009,(8):107-107
捐输是清代较为特殊的税种,虽名为捐,实则是按田赋纳粮数量多少强制征收。捐输有常例和暂例两种,常例可随时报捐,暂例为临时开销。四川最早的捐输银锭实物是同治元年·富顺捐输(见图)。  相似文献   

13.
赵晓明 《收藏》2014,(4):101-103
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银锭,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银锭作为一种财富,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式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年间退出流通领域。存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斌 《中国收藏》2020,(5):90-93
去年的某一天,在劳累中度过—上午,吃过午饭正准备去休息,随手拿出手机看看微信。看到朋友发来了几条微信,点开一看,喔!一个打着“苏稽场”戳的川锭跃出手机屏幕,呈现在眼前。一身倦意立马顿失,睡意马上全无。朋友在微信中说刚刚收获了—个乡场级别的银锭,看是我居住地附近的地方,也属于我的家乡物品,特地发图片给我欣赏一下。  相似文献   

15.
刘英杰 《收藏界》2012,(2):75-75
明人沈思孝《晋录》有云:"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可见晋商之名在明代已初露端倪,至清代后,政府更将全国盐政尽归晋商,延续了晋商五百年辉煌,这在银锭收藏中颇能佐证。今见到一枚云南大方槽七两银锭,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09,(7)
《锦绣中华》特制纪念瓷由一主瓶二辅瓶组成,主瓶《祖国花正红》高约40.8厘米,以创造世界记录的"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为原型,细长秀美、大气华贵!辅瓶《华夏千秋富》《神州万年春》高约38厘米,以拍出1117  相似文献   

17.
邹林  李宝怀  赵婷 《收藏》2015,(1):80-81
《唐故正议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唐国子监进士王敏撰。志主唐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卒,次年葬。该《墓志》2009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枣园东路一小区工地,青石质。志石宽43厘米,厚8厘米。题"唐故正仪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楷书,23列,行23~25字不等,共计500余字。志盖阴刻楷书"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9字,呈方形覆斗形,下底边长44厘米,厚14厘米。该《墓志》志文由赵姓的起源开始,提及赵自交的高祖、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12日《关公》邮票发行前,笔者在寻找制作有关《关公》极限片的载体时,发现20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编印的《关林》明信片中,有一枚洛阳关林庙陈列的"青龙偃月刀"摄影明信片,片图中的大刀和《关  相似文献   

19.
袁耀《潇湘烟雨图》,绢本,设色,纵155.8厘米,横58.5厘米。左上自题:"潇湘烟雨,冷崖耀又草",钤"袁耀"等印。此画为家父20世纪50年代之初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后刊登在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第134号图目上。  相似文献   

20.
4月13日《捣练图》《捣练图》,唐代张萱作,描绘宫女捣练的情景,已佚。现画卷为宋徽宗摹本,绢本设色,工笔重彩,纵37厘米,横145.3厘米,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