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正是为了"抵抗"所感受到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翻译历来以译文忠实于原文为第一要务。文学作品,却因其语言的独特性和文本的巨大解读空间,使得译者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叛逆,作为创造性和叛逆性的和谐统一体,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最佳体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方面可以拓展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促进二者之间的传播与沟通,从而引起译本文化升值。另一方面,创造性叛逆又可能引起文化信息的失落和文化意象的歪曲。合理运用创造性叛逆,需要综合考虑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别、译语读者接受性和翻译活动的时空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化语境多种多样,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难免受到多种文化语境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也就大不相同。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高质量及更加直观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二元对立的传统译论中,译者被遮掩在作者身后成为隐身人,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却处于卑微的地位。翻译实践的不断繁荣和翻译理论的持续发展加深了人类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终于促成了译者身份的变化,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得到认可。承认译者翻译主体就是承认翻译即"二度创作",才可能为翻译文学在本土文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论过于强调原文作者的绝对权威,致使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译者是原作的仆人,是奴隶;解构主义译论中,译者在译入语中传播文学价值、释放语言剩余,享有高度的自由,由被动的跟随者推向了文化交流积极推动者,原著"来世"主宰者;译介学中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和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切斯特曼在其文章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中提出了译者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文学自译者不仅有一般译者的共性,更有其独特性,通过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研究发现,文学自译者展现出特殊的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成果丰硕,但翻译传播形势不容乐观。译介学和传播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以译介学理论基础“创造性叛逆”和传播学经典五要素为参造,透视中国儿童文学成功“走出去”典范之一《青铜葵花》,发现其在保留文化意象、再现原作风格和实现文本功能三个方面开展了“译者创造性叛逆”,在出版机构、宣传效应和封面设计三个方面开展了“接受环境叛逆”。“译者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叛逆”是译本顺利产出和成功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其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标准的束缚。译者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译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除了文学翻译标准和非文学翻译标准,本文从原文、译者、读者和委托人等方面探讨了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彰显,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肯定,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译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各翻译理论流派纷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呈现出多维视角,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和反思多个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各翻译理论视角研究下的切入点、侧重点及其局限性,为译者主体性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及多维视角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 ,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 ,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叛逆分为创造性叛逆(或忠实的叛逆)和叛逆性创造(或叛逆的忠实)两大类,其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到达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以及对译语的叛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译者,不包括读者及其接受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英籍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早期作品《阿丽丝镜中奇遇记》(以下简称《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语篇语言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运用,以赵元任与许季鸿的两个译本作为分析时的参照。探讨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两种中译本的译质优劣,而是通过对比,从语篇语言学角度为译者和读者提供翻译与赏析此类文学作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本文主要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进而探讨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问题。鉴于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提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让陕西文学产生出蓬勃的生命力。2011年,缮写文学海外推介计划编译出了英文版《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这些文学作品推介的过程中,当局的翻译组织,译者的选择,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出版商等都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的质量及译文的发行范围等产生影响,而这些都属于翻译伦理研究的范畴。因此,本文以翻译伦理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陕西文学作品外宣的现状进行分析,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以路遥的《姐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翻译策略等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导向,使翻译活动能够良性发展,让陕西的本土小说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欢。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意象传译中,译者常常会陷入“忠实”与“叛逆”两难选择的境地,这种选择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叛逆“只是在形式上违背了伦理的某种模式,其实质是对翻译伦理的遵从。  相似文献   

19.
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 2 0世纪 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功能翻译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翻译批评上都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并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说明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过度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淡化了作者这一主体的影响。译者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是平等的,译者不应该凌驾于作者之上,而是应该尊重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达到哲学阐释学中有效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