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王国中,市县报是"小国寡民"的弱势媒体,从业门槛低,兵力不足,战斗力弱小,新闻资源缺乏,在新闻创优方面与上级大报相比有着先天不足。然而,身为低端媒体的县市报如何在与上级媒体同台新闻创优竞赛中赢得一席之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握大势,找准结合点,巧  相似文献   

3.
观点摘编     
党报创新必须做强民生新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汪谷震日前在2008年第8期《新闻战线》上刊文,认为党报要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必须把做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改进创新突破口。首先.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做强民生新闻与深化主题宣传相融合。要找准经济中心与民生建设的结合点、找准构建和谐社会共建与共享民生的闪光点、找准社会各界与百姓对民生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长江航运报作为一家周二刊的企业报,在新闻的“快”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何才能避短扬长,打造自己的品牌?长江航运报另辟蹊径,坚持抓深度报道,力求“以深补快”、“以深制快”,办出非日报的新闻特色。这种“以深制快”的差异化战略,为报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深度报道在省企业报和中国企业报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取了各项大奖。  相似文献   

5.
朱尖 《新闻三昧》2005,(9):40-41
企业报是属于企业党政管理下的行业报,在一般读的心目中,这种报纸是“宣传报”,是“件转发报”。《江汉石油报》虽然是江汉油田湖北管理局的机关报,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报纸。近年来,它多次荣获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并得到读的认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关键在于报社在办报的过程中具有新闻的理论意识、新闻的人才意识、新闻的创新意识和新闻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除了少数企业报是日报外,绝大多数均为周报或周期更长的报.它们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出报时间长、信息传播慢,即时效性差.这些企业报的时效性不仅无法与日报、晚报相比,甚至无法与本企业的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相比.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我们虽不像西方国家强调“付印前一分钟的新闻”,但“在一条新闻付印或播发前,要尽可能使其接近本身的发生时间”,这一点还是相同的.企业报既然是张报纸,要抓新闻,当然要讲时效性.那么企业报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日报、晚报以及其它新闻传播工具在时间上的差异,打好这个“时间差”呢?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4,(12):80-80
李霞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撰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陈力丹先生在评报时发现,一家中央级日报5天共发消息39条,交代事实发生时间为“日前”或类似表达的模糊时间共有20条,占了一半多;另一家地市级的机关报,综合新闻版的消息,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几乎全部是“日前”。其实,电视台、电台新闻中的“日前”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8.
企业报的时效性问题,一直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报由于出版周期比较长,在新闻时效性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如果不想法进行“后天弥补”,可能会出现数月前的新闻还在登,夏天的照片冬天还在用的现象。这就会影响企业报的质量以及在企业职工中的声誉。企业报提高时效性,关键问题在编辑。首先编辑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企业报周期长,不能同地方日报比,就可以放松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企业报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尽量”上做文章,尤其是要闻版的编辑,脑中时刻要有“时效性”这根弦。为了提高要闻版的时效性,一些周期比较长…  相似文献   

9.
报纸拥有的读者量的多少决定着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将报纸办得读者喜闻乐见,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是深入进行新闻改革中各级各类报纸必须研究的至关重大的问题。作为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县(市)报,又如何做好这篇文章,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读者呢?我们仙桃市报围绕贴近性问题,在宣传的主题、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作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收获。 第一、在宣传主题上要贴题。县(市)报是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它的一大属性。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宏观的,不可能具体管到某个部门、某个乡镇、某项工作如何做,这就要求我们找准自己的“坐标”,找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县市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然后,围绕县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这是县市报始终要把握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国记协颁发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原石油报近几年两件作品荣膺这一奖项,这在河南省和全国企业报中并不多见。此外,中原石油报每年都有数十件新闻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绩的取得与中原石油报矢志不渝地实施“精品工程”不无关系。透过中原石油报获奖现象,笔者认为,企业新闻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咬定提高新闻质量不放松,走新闻精品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档案新闻媒体一直遵循“立足档案、面向社会、为档案事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读服务”的办报办刊宗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为档案工作和广大读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一些档案专业报刊在多年的实践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开辟或加大了“档案与社会”宣传园地,受到读的欢迎。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档案新闻宣传找准了档案与社会的结合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将档案理论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在档案事业发展中档案新闻媒体应充当什么角色,才能使其新闻视角主动随着社会发展而转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好档案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2.
深圳晚报     
《新闻知识》2006,(10):F0004-F0004
深圳晚报是深圳经济特区综合性晚报,从1994年创刊的第一天起,就以可读性、服务性和贴近性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求新是深圳晚报的不断追求,在最新的一次改版中,深圳晚报以“民生新闻立报,看点新闻立版”为理念,以“好看的新闻、有益的信息、非常的视角”为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彦 《视听界》2015,(2):110-111
大型新闻行动《改革再扬帆》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2014年精心打造的重头报道,在《江苏新时空》节目中推出后受到各界好评。节目共分9集,全面展示站在深化改革元年起跑线上的江苏,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的实践为全国的改革提供前瞻。全面深化改革题材重大,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加可知可感,引起观众共鸣?江苏广电新闻中心引入微视频等新元素,将视角更多地贴近普通百姓。一、找准重大主题与受众视角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把握领导与群众双满意的最佳结合点●通讯员的稿子为何短不下来?●企业报怎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让经济新闻活起来●精心打造品牌栏目努力提升报纸品位●让“三贴近”赋予人性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一些经济报道由于存在选题重复、数字堆砌、字枯燥或专业性太强等问题,难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传播效果也无疑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应该找准新闻指导性和可受性的结合点,创新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6.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8.
快中求准,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基本功。正确处理好“快”和“准”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新闻敏感,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何在快中求准呢?我认为至少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吃透“两头”,找准宣传的结合点。由于一些政治工作报道有时要求又快又急,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宣传方向上的偏差,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又快又准,就必须吃透“两头”,找准结合点。去年,中央下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通知后,我们通过深入学习,把握住了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围绕十五大主题深入学习,二是要在端正学风上下功夫。这…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日报采用跟踪报道、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关注“两头”,找准市委、市政府二作的重点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之间的结合点,成功地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给予了较高评价。  相似文献   

20.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叫标题,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标题被报人们称为“报纸的眼睛”,并被认为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尖端,可见它的重要。最早的报纸是没有标题的。我国从公元八世纪的“报状”、“进奏院状报”,到宋代的小报“新闻”,到元、明、清的“小本”、“小钞”、“报条”“京报”等,都只是把内容一条一条依次罗列,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外国侵略者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所谓近代化报纸创刊,才开始出现标题和一些署名文章,但也很简单,一般只在正文前加上“新报”、“新闻”、“近日杂报”、“粤东新报”等寥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