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8月,我进入半岛都市报社,被分到新成立的部门--机动记者部工作,这是一个灵活机动指哪打哪的部门,除了几个街道办属于"自留地"外,其他的新闻全靠策划或自己挖掘.  相似文献   

2.
我记不起欧洲哪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这一次我们在苏联访问倒是不急不躁,光是在列宁格勒就笃悠悠地逗留了7天。以王维为团长的上海新闻代表团是应苏联列宁格勒市记协的邀请专程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市。团员有上海电视台金闽珠、文汇报茅廉涛和新民晚报的我,还有一位外事部门的龚国义。对上海市记协来说,还是头一回自己组团出访。  相似文献   

3.
一束来信     
●《新闻知识》越办越好了。它已是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新闻刊物。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受读者喜爱。实践证明,刊物不在于属于哪一级,而是看是否解决不同层次读者关心的问题。我希望这颗明星今后更加光彩夺目。杭州大学新闻系桑义磷●我们感到《新闻知识》在全国省级新闻专业刊物中办得最好,高、中、初专业工作者及通讯员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都能得到益处,这不仅是我这样说的,我接触的看《新闻知识》的同志都这样  相似文献   

4.
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哪有希望新闻单位不用的?可是,我曾要求新闻单位不要采用我寄去的一篇稿件。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谈谈这篇稿件的处理情况。我回家帮助种责任田,刚到田里,帮我家犁田的何广大就来了。何老的头发都白了,这使我激动不已。由于职业习惯,我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何老还是个新犁手。一九八二年推行大包干责任制时,何老担心耕牛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青年记者》2013,(18):21-23
有关部门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有四次之多,正是这几次研讨会给我信心、给我力量,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也因此为自己不断确定新的目标。一从表面上看,记者的工作是简单而又重复的:辛苦赶会,奔波采访,整理  相似文献   

6.
我学习新闻写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刻苦学习。1990年8月,我由中学教师改行到县委宣传部。到宣传部工作的,人家都认为是能说会写。其实开始我并不会说,也不会写。当时我心里很矛盾:不写,丢了自己的面子;写,说实在话,新闻稿子从未写过,不知从何下笔。咋办?思来想去,还是下定决心;不懂不会就得学。于是,我开始注意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从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中心,学习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重视阅读自己的上报稿件。凡是自己稿件被报刊采用,都要认真阅读,并与原稿对照,看哪一处是编辑增补的,哪一部分是编辑删掉的,哪一部分是编辑修改的,研究编辑这样处理的道理,以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电子信息学院基础部赖家清: 本学期,本院基础部成立了一个由6名大学生组成的宣传报道组,以搞好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领导决定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给每人订一份新闻写作方面的刊物。但全国有几十种新闻业务刊物,到底选哪一本呢?他们找到了我。我想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便把学校图书馆、工会和我自己几年来所订的近十种新  相似文献   

8.
从今年4月11日至4月15日,《解放军报》先后刊登了我采写的《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闻观察》一组5篇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采写这组报道的一些做法和感想。深度报道的新闻契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也是我同步跟踪8年专题报道的一个部分;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它几乎覆盖了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各个层面。我们的新闻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进程,非常需要深度报道,以探讨、回答部队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这个课题走到今天要做深,从哪下手呢?如果没有新闻契机,洋洋洒洒写一篇或数篇稿件,深也…  相似文献   

9.
少写多想     
开始当报道员,新闻干事经常叮嘱:少写多想。这句话十多年时间记忆犹新,就是因为它对我学习新闻采写帮助很大。看一些基层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不流畅不顺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想杂乱,主题不集中,到后来连自己都搞不消要说明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想的功夫下得不够,想的火候不到。掌握一点材料,本质没有吃透,脉络没有理清就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写到哪,致使稿件漏洞百出,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0.
我是从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的。这些年来,采写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率一年比一年高,1992年有110多篇被地区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刊用。一个基层通讯员。为什么有这多么的稿件能被采用呢?这除了同志们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新”字,围绕“新”字作文章的结果。抓住“新生”“新生”,是指第一次出现的事物。能抓住这一点,及时报道出去,采及率就高。  相似文献   

11.
李光照同志在完成肩负的使命告别新闻工作之际,将自己平日所写的论文、评论和杂文集印成册以飨读者,这不仅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给自己心爱的事业留下的一片深情。光照同志称得起是一个老新闻战士。他从事新闻工作43年,从风华正茂的肯年到鬓发斑白的老年,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我翻阅这个集子的时候,立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勤奋耕耘者的形象。43年前,一个只读了几天初中的农家子弟,加入新中国新闻队伍成为一名新兵,握起笔杆恐怕比  相似文献   

12.
勤跑腿     
一年多来,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悟出一点新道道:新闻,是靠跑出来的。不是么,当初,我刚坐机关办公室时,曾暗自庆幸自己的消息来源会更加广泛,肯定大有新闻可写。然而,当我搞起新闻报道时,却常常为自己抓不住新闻而苦恼。有一次,我翻阅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南通县唐洪乡党委书记季作毅同志,每年写稿一百多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四十篇以上。“老季,你哪来那么多新闻好写的?”这是我访问他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的结尾,历来是不被重视的。特别是消息一类的短新闻,似乎不必考虑结尾。“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更是无结尾可言。记者写稿,可以写到哪算到哪;编辑编稿,则可以从后往前删,删到哪算到哪。正因为如此,议论新闻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探讨新闻结尾的文章却较为少见。与此同时,我平时浏览新闻报道,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新闻导语时感觉较好,读到结尾时会突然地感到生硬、乏力或尴尬。而在阅读欣赏那些烩炙人口的典范式新闻、那些传诵一时获大奖的新闻时,却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新闻篇幅大都短小,但大都有一个耐人寻味、令人叫绝的好结尾。这一点,那些优秀的现场短  相似文献   

15.
近日来,我翻阅了从1985年7月到1987年6月底的624期《绍兴日报》,虽然这是一家创办还只有4年时间的市报,但映入我眼帘的却是生动活泼的版面和比较丰富多彩的标题,有些标题很有特色,因而引起了我整理的兴趣。“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此话一点不假。读者看报往往先看标题,哪条标题吸引他,他便先读哪条消息。即使内容较平的新闻,只要标题得体,  相似文献   

16.
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件与人物放至文学的熔炉脱胎换骨,使之锤炼得更为充实、丰满和典型,从而达到新闻与文学在特殊的情境中有机地统一,无疑是谢春阳的小说与记实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读罢他的文学作品集《盲洞》,这一感受更为强烈。新闻记者出身的谢春阳忙碌奔波在“哪有不平哪有我”的漫漫征途。干过13年煤矿工人的他,深知中国煤炭报记者几个字的分量。17年来敢爱敢恨敢于据实报道,不断坚持和完善新闻舆论监督,是他对荣膺“全国优秀新  相似文献   

17.
如今是读图时代,新闻漫画本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但稍感遗憾的是,目前有许多报纸,特别是纯走市场的都市类报纸,却很少愿意刊登新闻漫画。我从事新闻工作已十七个年头,平时又酷爱丹青,画画山水。五年前,我开始尝试画新闻漫画。初入门时,画得很勤,但都是些图解式的漫画,人云亦云,且构思也不新,画面更陈旧。渐渐地,画得多了,在自己否定自己中有了进步。我感悟到,新  相似文献   

18.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20.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