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翔 《职业圈》2007,(9S):31-32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相适应并且在东亚地区相对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对韩国社会的深入影响,传统的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人本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真正把人视为发展主体和把培养人才视为发展的目的的新型德育形式。"以人为本"是其指导理念,"人在社会中生活"是其施教源头。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生活"是根本,回归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本德育实现幸福价值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韩国人在推广韩国泡菜上所做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之争,其次从韩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达及"韩流"文化全球影响力有目共睹,这离不开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韩流"文化走向全球的过程中,驻外韩国文化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驻华韩国文化院在推动对华传播韩国文化方面主要秉持以下三种理念:传播本民族文化品牌、注重文化传播交互性、服务韩国外宣大局。这为中国当代对外传播事业也提供了启发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韩国企业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臣  曲燕 《职业圈》2007,(4S):31-32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传统特性的企业文化,它在不断改革发展后出现了新的特点。企业文化发挥功效使韩国企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国际型大公司和著名品牌。韩国企业的成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探析韩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相适应并且在东亚地区相对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对韩国社会的深入影响,传统的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和思政德育环节,有助于减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对大学生思想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分析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铁  刘健 《文化学刊》2010,(3):31-34
大学教师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教师文化具有学术性、多元性、自主性和导向性等特征。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教师文化产生了新的诉求与期望,因此,必须重塑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师文化,以此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代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新时期,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就要对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借助当代阐释争取形成对古代文学的全新认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立足韩国古代的傩文化,重点分析韩国的古代傩俗,特别是葬傩俗。韩国的驱疫和送葬是全部从中国引进的两大傩事,形式与中国大体相同,但葬傩俗的形式和相关史料记载却比中国的更加丰富。所以,本研究从葬傩俗发展的背景、火葬制度、送葬的程序及丧服四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高丽时期葬傩俗进行探讨,介绍当时的葬制,揭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状况,并进一步讨论当时中国对韩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晋商文化也是如此。晋商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关公信仰等因素影响,将传统文化贯之商业活动与家风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在新时代,我们应去粗取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为人、治学、处世、齐家等优秀德育思想,丰富高校德育资源,提升个人良好品德。企业文化也应在其中寻找借鉴,发挥晋商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晋商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12.
魏浩 《职业圈》2007,(4X):90-91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高凯 《文化学刊》2009,(4):44-48
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逐渐被“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所取代。人本德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创新性等主体性作用,注重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这其实是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心本管理”的理念衍生。本文将“心本管理”引入人本德育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心本德育”概念,并着重讨论“心本德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发展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断促进民族进步、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根脉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优秀人才,能有效提升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拓宽大学生德育思维。该文通过调研走访、翻阅资料得知当前部分高校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形态,旨在为二者的教育融合提出些许参考建议,以期强化传统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时至今日,传统孝文化应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传统孝文化的文化精髓,使其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历史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它受到冲击的原因,对其扬弃与当代价值重构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阐明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易传》是儒、道、墨、阴阳等思想的集合,德育思想是《易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以精炼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探讨了德育的起源、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归纳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并首次对德育问题做出了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维护统治秩序的德育规范。研究《易传》的德育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真挚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本文概括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以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优秀品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重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取代了传统的印刷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核心,展开了对视觉艺术与视觉景观的全面丰富的探索。对绘画作品的阐释,除了围绕绘画本身之外,必然会走入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时代发展、历史境遇和社会化等维度。每个时期的艺术对应社会转型社会变革而形成崭新的文化内涵,视觉文化为绘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而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和重大变革时期,在美术界突起的新生代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更加突出而明显。  相似文献   

19.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的不竭之源。对善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传统善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善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国民族和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和集中展示。运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A·班克斯的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分析现今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模式,以中国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探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试图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读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