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霍翠柳  成方志 《职业圈》2007,(4S):175-176
文章简要介绍了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先后出现的三种基本方法——“产品法”、“过程法”和“语体法”,认为深入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对其作出的评价对写作教师大有裨益,并简单分析了三种理论的优缺点,探讨了将“过程法”和“语体法”结合起来去创立一种更有效的写作模式——“过程语体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廖伦建 《职业圈》2008,(11):129-131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创新的目标、途径与成效。在教学实践上,摸索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创新了“五个结合”的教学方法,“五通过、五达到”的教学手段等经验。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柳宗元,一生创作了六百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人物传记散文是其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其文学性人物传记散文的创作特色入手,探索其传记散文文体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对古代传记散文创作的特色研究和散文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墨子事迹仅 24 字。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的社会影响依旧很大,应当立长篇传记;从传世资料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传世资料也很丰富,可以立长篇传记;从史书作者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而重视墨家且对墨家资料掌握丰富,理应写作长篇墨家传记;且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本当像写孟子、荀子那样,有介绍墨家思想学说的较长文字,但今本却无。究其原因,当是原有较长的墨子传记,但因在《孟子荀卿列传》篇末,竹简散断而佚失致残。今本《孟子荀卿列传》文末文义未足、文气骤止、无“太史公曰”不合体例等,皆为其证。  相似文献   

5.
“跳板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这一理论的应用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跳板理论”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用进行了分析以及在使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写作本文希望能为“跳板理论”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1):141-147
“竹内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难以逾越的高峰。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将“竹内鲁迅”置于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中来评说,并且高度重视竹内好凭借鲁迅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从而彰显出鲁迅对于日本乃至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全书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解说“竹内鲁迅”,重视研究对象的生平、个性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形成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日本式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的宏观理论探讨相结合以及其他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竹内鲁迅”更加丰赡精深、个性鲜明。而将竹内好的传记性材料乃至年谱亦纳入书中,使得读者在了解一个全面的竹内好的同时,更理解了竹内好亲近鲁迅,一生与鲁迅相纠结的必然性。这样,本书自身就成为了一个带有自足性的“竹内鲁迅”文本:一卷在手,“竹内鲁迅”扑面而来,带着其全部堂奥与魅力。‘  相似文献   

7.
罗家锋  党洁 《职业圈》2008,(17):43-4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文章对“什么是能本管理?怎样实施能本管理?”这一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崔小云 《职业圈》2007,(7S):86-87
作文写作从本质上来看是学生心理和智力相融合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学生主体真实再现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次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创新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其重要体现就是让作文写作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形式。为此,教师就应当做到“四个关注”,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写作过程中的对话和互动。关注学生个性张扬和个性表现,关注对学生写作的发展性评价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创新的目标、途径与成效.在教学实践上,摸索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创新了"五个结合"的教学方法,"五通过、五达到"的教学手段等经验.  相似文献   

10.
经典的美术馆观众(艺术观众)研究,围绕着“阶级”“性别”“种族”等人之属性,探讨文化艺术实践。文化资本理论为准确把握美术馆观众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近年来关于美术馆观众行为的研究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较多为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的跨学科领域,比如考察摄影对观展记忆的影响研究、摄影动机研究等;二是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艺术实践语境,且经验性研究较少。最为重要的是,数字时代下,美术馆观众的文化实践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现象,比如线下摄影打卡、线上社交媒体传播等。该研究综述从经典的“艺术观众”相关研究切入,继而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美术馆观众行为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概貌、研究走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