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阻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电学计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串联电路的电阻之比即是电压之比,并联电路中的电阻之比与其电流之比互成倒数.如果求出电路中各电阻之比,即可得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比例关系,从而,一些相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结构欧姆定律实验电阻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压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内容与公式 (掌握 )应用实验 :用伏安法测电阻 (会 )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的特点 : R =R1 R2 (理解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特点 :  1R=1R1 1R2(知道→理解 )二、复习指导(一 )欧姆定律图 11 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 按图 1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 1)保持导体电阻不变 ,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情况 ,可得出的结论是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2…  相似文献   

3.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一定的数量关系。掌握这一定律要注意以下几点:1、欧姆定律适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图12、欧姆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那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导体的电流、电压、电阻间不存在上述关系,因此在运用公式I=RU时,必须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代入计算,三者一一对应。在解题中,习惯上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在电路计算中,应特别注意电路的变化,在电路中,任何电阻的变化都会引起电路总电阻及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等物理量的变化。下面结合例题对引起电路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核心、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定性和定量计算都有可能出现本节中另一重要内容是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中考中一般不会单独考查,经常与其他电学知识综合考查.一、重点难点突破1.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的是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所以要控制电阻或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2.怎样理解欧姆定律的"同体性"和"同时性"应用欧姆定律时,一定遵循"同体性"和"同时性"."同体性"是指电流、电压和电阻都必须是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同时性"是指电流、  相似文献   

6.
张庆曦 《中学理科》2002,(10):21-28,47
1.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具体方法是按图17-1所示电路:(1)先保持电阻R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来改变R两端电压,观察通过R的电流情况,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电阻的阻值通常用伏安特性曲线来描述,若非线性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可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的特点,以各电阻的电压值在I-U(或U—I)图象上叠加为解题的切入点;若非线性电阻并联在电路中,可根据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知基点--电压和电阻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产生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测量电压的工具是电压表,它测量的是某一段电路或某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相似文献   

9.
刘波 《中学物理》2012,(2):30-31
叠加原理可表述为: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在叠加的各分电路中,不作用的电压源置零,在电压源处用短路代替;不作用的电流源置零,在电流源处用开路代替.电路中所有电阻都不予更动.例1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2 T,  相似文献   

10.
三.电学作图题电学作图题主要涉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电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等等.相关知识: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相互影响;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并联电路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和,并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工作状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电路中,如果电源电压、用电器均已确定不变,则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功率等物理量也随之确定,并且可以根据电学有关定律计算出米.且电路中电阻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电路中电流以及用电器的电压,电功率等发生变化,这就是初中物理常考的知识--动态电路.  相似文献   

12.
1.第一章中要牢固掌握电阻元件、理想电压源和电压源模型的特性。熟练掌握KVL、KCL和欧姆定律,并能准确地使用关联参考方向。2.第二章中要牢固掌握理想电流源、电流源模型的特性及受控源的性质。熟练地运用分流、分压及电阻串、并联的计算公式,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之间的等效互换,受控电压源与受控电流源模型之间的等效互换。明确电路等效的概念,会化简电路。掌握包括含受控源简单电路的分析计算及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掌握电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初学者进入电阻串联和并联计算时,容易乱代公式,思路不清,解题有些困难。为了让同学们顺利掌握,下面介绍一种利用表格分析求解。两只电阻R1、R2串联或并联,如图1和图2所示,把电流I、电压U、电阻R很容易在图形中表示出来,其中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都用I表示电流,而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用U表示电压。把图1、图2中物理量对应放入表格中,相同物理量放在上面,串联为表1,并联为表2。电流I电压U1U2U电阻R1R2R表1电压U电流I1I2I电阻R1R2R表2表格中横向用加减法,纵向用欧姆定律求解。(说明,并联电路中电阻1R=R11+R12)两…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电学问题中,常常遇到因电路中的电阻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功等物理量的变化这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应根据电路特点,将电阻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代入题设的物理情境中,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能准确地找到电流、电压、电功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这个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极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结构二、学习指导(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保持导体的电阻不变.用实验方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是:在电阻一定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保持针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阻值不同的导体,观察通过不同电阻的电流值,从而得出结论是: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实验电路与实验技巧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实验技巧是:改变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使导体两端电压为原电压的整数倍时记…  相似文献   

16.
电阻R、电感L和电容C是交流电路的三个基本元件。当它们接到圆频率为ω的交流电路上时,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元件对交流电的阻抗分别为R、ωL和 1/ωL。事实上,交流电路大多是电阻、电感和电容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复杂电路,由于交流电压、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这使得整个电路的阻抗、电压、电流的计算就比较复杂。然而,借助于复数运算或矢量图解可以简化这种计算,特别是矢量图解法更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本文将谈谈如何画出交流电路的矢量图以及简单交流电路的矢量图解法。  相似文献   

17.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一)欧姆定律1.实验按图1所示电路.(l)保持导体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情况,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更换阻值不同的导体,观察电流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UJ.’Hrtl=7M._.———、-R”注意(l)欧姆定律是实验规律,有着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18.
1.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路中没有电流,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两端电压为零,可按导线处理.2.电容器和部分电路并联,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即为并联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3.电容器连接在“电桥”位置或接在两个独立的电路之间时,可在电路中选择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9.
风电容量的日益提升使得电网对其低电压穿越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本文提出了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的策略,通过对外网电压跌落的检测,计算出跌落前后的电压、电流幅值和相位角,根据这些量可以计算出保护电路补偿电阻的大小.本文对这一策略给出了检测电压跌落和电阻计算的具体方法和电路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欧姆定律号称电路的交通规则,它规范了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也理顺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路径.让我们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明确了相关计算、实验探究、电路安全问题.一、公式应用例1.灯泡L1、L2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电源电压为6V.L1的电阻为12Ω,通过L2的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