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雷雨》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表达人物情感的叹词,使得剧本中原本就丰富多彩的语言更加绚烂,更加富有戏剧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雷雨》为例,深入分析了叹词在曹禺剧本中的典型运用。  相似文献   

2.
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其他文艺家审读剧本更多地注重艺术形式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对《日出》,巴金能够体味曹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巴金在《雄壮的景象》一文里为《日出》作的断言,在当时文坛里声音显得独特,但也可以说是我国作家中对《日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最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巴金没有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解读话剧《家》,他完全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感受话剧《家》,理解话剧《家》,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对话剧《家》,巴金明白曹禺在剧作融入他自己有关现实生活的真切的体验。因而,巴金对曹禺剧作的评价能作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雷雨》发表至今已六十余年,但它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80年代曾被改编为同名故事影片,近几年又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去年 9月 24日曹禺诞辰 90周年时,首都舞台上又一次上演了该剧。   对那些小城镇的学生来说,既无缘观看该剧的舞台演出,又不曾看过同名故事影片,也没有完整阅读过该剧的剧本,只有少数同学看过若干集由改编者作过很大改动的同名连续剧。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我国话剧史上的这一经典之作呢 ?经过反复设计,在教学中我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通过课外预习熟悉情节   能否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预…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一九三四年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优秀剧本,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雷雨》仍有其不足之处,这里单就其一处纰漏谈一点拙见。《雷雨》人物表上介绍:周萍,二十八岁;鲁大海,二十七岁。剧本第一幕舞台提示:周萍“约莫二十八九,颜色苍白……”然而剧情  相似文献   

5.
论曹禺解放前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是“五四”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从一九三四年发表《雷雨》起到现在,有十部多幕剧、与宋之的合作一部四幕剧《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以及独幕剧《正在想》、《镀金》等;还改编了法国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英国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剧本《争强》(即《斗争》)等。他的剧本所反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为祝贺曹禺从事戏剧活动六十五周年,中央电视台特意播出根据他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故事片《雷雨》,这是很有意义的。《雷雨》的演出,使人感到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曹禺写作《雷雨》时年仅23岁。他怀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曹禺的剧本《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片断进行话轮分析,展现了戏剧中话轮转换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33年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次年7月1日在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中华同学新戏公演会”在东京田商科大学首次演出。1936年1月19日,曹禺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我如何写<雷雨>》一文,这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在《雷雨》剧本之前的《<雷雨>序》(以下简称《序》)。看得来,这《序》是在其剧本定稿、发表后历时两年有余并曾受到演出实践的检验之后才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不断再版,是作家曹禺不断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本文以《雷雨》1978年"人文版"和1936年"文化版"的比较为例,对《雷雨》版本的变异以及剧本的修改进行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曹禺在《雷雨》中对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实力。《雷雨》中的语言简短但不贫乏,通俗易懂但不浅露,凝练含蓄,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他使用了符合人物特点的独特词汇、独特语句,还有独特的语调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人物性格发掘和创造方面给演员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2.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雷雨》写于1933年,当时曹禺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这部剧作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杂志室里完稿的。剧本写完,曹禺送给靳以审阅。靳以是曹禺初中南开中学的同学。当时正主持《文学季刊》的编辑工作,靳以看了以后非常赞赏,因为他俩是挚友,为了避嫌,把剧本送给也是《文学季刊》编辑之一的巴金看。当时巴金不在,剧本便放在他的抽屉里,后来巴金从抽屉里发现了这个剧本,他先是随意一看,看着看着,剧本精湛的构思,深刻的思想内容及鲜明的人物形象,便紧紧地吸引住他。看完剧本,巴金决定马上发表,当时杂志已排版,于是临时拆散,换上了《雷雨》。清  相似文献   

15.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李健吾的改编剧本与巴金的原著在文学体认和时代感知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文人生态与时代症候,透过"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可以再次定位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影响和意义,为巴金文学创作再评价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自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之所以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雷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其一,作者是从多方面揭示人物性格内涵的,而不仅仅突出其某一性格特点;其二,作者是在同众多人物纠葛中写出人物性格的,而不作单线条的描绘,使得人物性格既有一定的特征,又有多样的面貌,显现出性格的丰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当代戏剧文学大师曹禺,于1996年12月去世,文学界为之哀恸。曹禺毕生从事戏剧文学创作,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我们刊登此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9.
买椟还珠的遗憾──评电视剧《雷雨》结尾的改编程蓉文学名著改编成慰视作品大多逃不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原茗越是深入人心,改编越是难调众口。由曹禺话剧《雷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未能免俗,我个人以为,它将一部紧凑、激烈、浓缩精华的高悲剧充分兑水,稀释成拖沓、...  相似文献   

20.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