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文化内涵丰富而凝重,它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以它的根性和绵延不断而区别、优越于其他地域文化。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有了中原文化作为主体,才如此辉煌、历久不衰,永远矗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中华文化论坛》在今后的办刊宗旨中,在面向全国,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同时,更应加重对区域文化中之巴蜀文化的研究。所谓“巴蜀文化”,其实是巴蜀地域文化不断与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邻近周边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交流、菩草的产物。巴蜀文化既有着属于中华文化共性的一面,亦有着区别于中华文化圈内的其他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研究巴蜀文化也是研究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虽然处于祖国的西南腹心,并且被崇山峻岭所环抱所阻塞,以致于有“蜀道难,难于…  相似文献   

3.
李一曼 《寻根》2006,(2):68-70
九朝古都洛阳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寻根中原,并希望在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建立中华姓氏总祠,了却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愿。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洛阳寻根祭祖,经各方努力,洛阳将在邙山筹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该文化园计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碑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5.
刘加洪 《寻根》2010,(2):11-14
<正>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锻造出客家人乐生迈进、刚强弘毅、勇敢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摘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学人寄语     
张岂之 《中国文化》2013,(2):F0002-F0002
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由於她具有开放的特色。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创造,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著;而西域的物产和音樂,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樂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文化发展;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汉唐灿烂文明的出现;而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也影响了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时至明清之际,尽管官方  相似文献   

8.
陕北历史文化──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袁占钊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陕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陕北,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以前,曾长期是海洋的领地,4...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北有"中原文化",南有"楚越文化",互长互消,一如太极之阴阳两极。在楚越文化影响下创造出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堪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葩"。"女书"又被称为"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也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表音文字。它起源和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所以又叫"江永女书"。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妇女。"女书"是人类文字史上一个奇迹,主要表现在:1.造型奇:  相似文献   

10.
李春龙 《华夏文化》2012,(2):63-65,1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传承黄帝文化精神,激扬文化兴国正声——五千年民族血脉与文化自觉”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4月1—5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大陆和港澳台七十余名学者围绕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特色与价值、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形成过程、黄帝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开拓、文化认同与创新、文化自觉与大学文化育人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陈学文 《寻根》2016,(4):38-41
正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2,(6):144
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的意见》,由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牵头,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与汉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同参与,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以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为创新方向,以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为主要研究领域,共同组建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基永固”。这样说,并非文化保守,而是有着历史、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究其原因,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支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激烈竞争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与黄河上游的文化有密切联系.在先秦时期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不断有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因素融入进来.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种因素汇聚与不断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川盆地每一次文化变迁的高潮都与外来人群的迁入有关,造成外来人群的迁入可能都与中原地区重大社会震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9月15日至17日,由河南省外办、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教委等单位联合发起,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1999·中国·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淇县召开。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儒、道、墨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主要探讨海内外华人祖根所在地、客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海内外华夏儿女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4,(4):F0003-F0003
<正>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台办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聘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全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下设台湾历史文献研究室、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室、两岸族谱数字化工作室和台湾文献特藏部。研究中心在开展两岸关系研究、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和两岸青年双向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河南省对台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5,(1):145
中原特色两岸协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的意见》,由信阳师范学院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牵头,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与汉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同参与,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以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为创新方向,以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为主要研究领域,共同组建新中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戴逸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些年,河洛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这里,我想就河洛文化研究中的四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河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河洛地区是指黄河中游洛水流域(包括伊、洛、涧诸河...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8月19日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值得认真思考。他又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挖掘并运用好这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