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学,尤其是戏剧和小说,广泛地受到了电影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放弃纯文学的原则,从事创作电影化作品。本文将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小说以及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为例,探讨文学创作的电影化。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之所以长期广受欢迎,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小说符合民众的化传统及价值判断。这里用实证分析法扫纳出金庸小说中所表现的历史观,即民本史观,大民族史观,对皇权专制人治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这对评价金庸小说的地位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对这些史观在光前社会中的特征,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包括俗学在内的学是对该时期进行进行社会研究材料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金庸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华山武功描写作为金庸小说武功描写的具体体现,主要经历了由“实”至“虚”、由“杂”至“纯”、由“生”至“熟”几个阶段,表现出产生的想象化、形象化、多元化,内涵的人物化、文化化,获得过程的人性化、集大成化,以及场面的诙谐化、立体化、多变化等金庸小说武功描写的共同特点.同时,华山武功描写还表现出与华山独特的自然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特点,反映出金庸对华山自然与文化内涵的了解与充分尊重,以及为此作出的自觉努力,从而使华山武功描写具有了华山特色.  相似文献   

7.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强烈的戏剧冲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极具话题性。正是这种话题性引起了电影制作人的浓厚兴趣。与小说相比,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说的女性主义视角到电影的英雄主义叙事,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中妓女拯救女学生这一故事的电影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由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审美趣味所决定,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色。语言的舞台性与动作性、情节的戏剧化冲突、故事结构的戏剧情境化等,均表现出戏剧因素的深刻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福斯特戏剧和电影实践的回顾,展现福斯特对戏剧和电影看法的转变过程,探讨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持的审美标准和矛盾看法,以及最终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改编的否定态度。此外,通过考察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本文还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意图,进而说明福斯特在文学批评和艺术思想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