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将自己的笔端植根于自己钟爱的土地中。任凭风吹浪打,顽强地固守自己的阵地,执着保持朴实、自然、清新的创作风格,并终身不悔,这可以算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形象。而这种形象又因李乔艺术风范的特点,而有别于赵树理、刘绍棠现象,故称之为“李乔现象”。赵树理是写山西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以通俗化,大众化著称;刘绍棠则迷恋于运河畔人民的历史变迁,而李乔深深陶醉在彝族生活的跌宕起伏之中。 所谓“李乔现象”决非仅限于李乔本人。如果我们将其和玛拉沁夫、李必雨等人放在同一价值尺度上比较,不难发现其中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存明显的个性特征。换句话说,研究“李乔现象”对于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创作风格。则可以以点带面,探索老一辈民族作家的艺术风范。本文不揣深浅,就此问题作些讨论,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诞生了一篇颇具风格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从此,赵树理的名字很快为广大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赵树理凭着自己独特而质朴的艺术追求,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以自己的执着实践了他“艺术大众化”的主张,而成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周扬语)。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着相当复杂的二重性,特殊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在成就着作家的同时也往往成为作家创作的局限。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明晰地表现出了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3.
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总是有他独特的风格,而一个作家的风格,首先产生于作家由于立场、态度、感情、气质所决定的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在赵树理反映农村变革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始终如一密切关注和表现的便是家庭问题,这可以说是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的“眼睛”。 毋庸置疑,家庭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们热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许多文学家们密切关注和表现的重要社会问题。从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到《红楼梦》,直至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家庭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眼睛”。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很少有人象赵树理这样,从创作的发端,直到创作生涯的结束,始终不渝地通过家庭这个“眼睛”,来反映中国农村复杂而深广的社会生活,即通过家庭的窗口,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家庭生活的微澜及家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时期云南彝族文学为背景,以文学人类学、符号学理论为特殊视角,深度探讨了新时期云南彝族小说创作的艺术缺憾,认为彝族作家的创作风格大多还在“李乔模式”上徘徊,国内外著名的大家尚未出现,摹仿情结、游戏情结和考古学思维情结是彝族作家创作中的三大障碍,彝族作家只有在观念、形式、美学风格上取得质的突破,才能有所超越,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是无庸置疑的,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早就蜚声中外,而他自己也列入第一批最有成就的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作家而载入了史册。但是,步入建国以后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当代作家的赵树理,应当如何评价,似乎就比较复杂了。从现象上看,赵树理的创作存在着人们所说的“退坡”状况:当代作品没有一部超过建国以前的名作,公社化前后八、九年间的创作又逊于建国初期的《登记》、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为农民而创作,创作适应农民欣赏心理的艺术形式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新异独创的大众化风格,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赵树理的研究较普遍注重了赵树理现象的文学史宏阔性意义的考察,而对赵树理创作自身的文本意义却相对忽略了,对创作主体的认识也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不少有影响的论著也依然不能说准确把握了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机制。比如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论,就依然是从一般社会学环境决定论出发,忽视了创作主体自觉意识的追求,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自觉认同的心理机制导向作用。再比如有人认为赵树理小说叙述方式的大众化选择的原因就是为了“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却没能深入追  相似文献   

8.
在报告文学和小说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宁波作家夏真,近年来又将散文作为自己新的创作热点。夏真散文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充满智性与理趣;爱,是夏真散文的创作源泉;体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本色与质朴风格,而“红杜鹃精神”正是夏真散文之所以成功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全国解放后,满享盛誉的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并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的真切了解,使赵树理在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些创作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被人们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一批山西的著名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创作称为赵树理创作流派,即是一例。但是,这样一位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并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作家,却经历了一番坎坷不平的遭遇。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从五十年代末期的《锻炼锻炼》开始,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时,赵树理的作品更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暴露文学”;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而改变险恶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及作者的工作心态又把赵树理引上了“问题小说”创作之路。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既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风云作家,又造成了赵树理在今日的落寞与沉寂。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赵树理现象”研究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赵树理的小说的地方色彩除受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外,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地方风光、风俗人情、民族生活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赵树理的出现在20世纪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现象。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农业的独特地理环境,早在一万多年前,就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而山西南部、东南部又正处于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期的黄河中下游的“臂弯”处,因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此地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占有中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古代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以…  相似文献   

15.
李平 《当代电大》2003,(7):67-73
1 填空题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在创作的影响下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 ,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文学史上称为“”或“山西派”。2 )第一次文代会前后 ,赵树理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 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出有专辑 ,而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年。3) 2 0世纪 4 0年代后期 ,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了很高的赞誉。4 )赵树理因 194 3年 9月创作的《》而一举成名。5 )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一文…  相似文献   

16.
李平 《当代电大》2002,(7):67-73
1 填空题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在创作的影响下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 ,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文学史上称为“”或“山西派”。2 )第一次文代会前后 ,赵树理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出有专辑 ,而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年。3 ) 2 0世纪 40年代后期 ,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了很高的赞誉。4)赵树理因 1943年 9月创作的《》而一举成名。5 )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7.
<正>文学风格是一个作家的独特创作个性在艺术上的鲜明体现,是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具有独创性征象的美学风采和情调。它的品格和特质总是优美的、崇高的。因此,风格应该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 一个作家,形成了风格,就标志着他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伟大的作品莫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到话语实践,赵树理在创作中有意维护农村家庭完整,理解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很近,重视穷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信仰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负担,“有意识地保持农民意识”使赵树理遇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瓶颈,过分倚重民间资源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枯索呆板。加之作家亲眼目睹诸多亲友因失去土地断绝生路,故深陷于农民与土地的胶着关系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创作中出现拒绝农村青年向外发展,以至于希望其世代匍匐在土地上的偏执情绪。赵树理的家世一方面催生“为了农民”的信仰,一方面呈现“拒绝农民”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辛勤耕耘,塑造了许多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研究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对于认识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水平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 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民作家。他们置根于农村,关心农民命运,追随时代命脉,反映农民的生活、思想和要求。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