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一原 《钓鱼》2005,(6):22-22
所谓“标准池”,实际上是竞技钓鱼比赛及练习用池,我们称之为竞技池也许更加确切些。看了四川王钓友发表在2004。15期《钓鱼》杂志上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的文章后,深感有部分钓友对真正的竞技钓缺乏正确认识,有必要指正下。  相似文献   

2.
祝文剑 《钓鱼》2005,(1):12-12
12月5日,《钓鱼》杂志“读者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深圳分站赛的比赛在当地很有名气的淡水钓场——深圳双龙生态庄园的竞技钓池如期举行,当地162名钓鱼爱好者齐聚—“塘”,参加了本年度最隆重的钓友大聚会。  相似文献   

3.
郭海龙 《钓鱼》2005,(1):24-24
看了罗泽武先生《给钓鱼大师的一封信》,再观王大禄先生《让我们走出标准池》这两篇文章后,对该文所表述的看法有些不理解。因我不是钓王、也不是大师,但算得上是一个“痴迷的家伙”,现编辑部提出公开大讨论,所以斗胆提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不周之处请钓友们原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台湾钓法兴起后,我的《中国钓鱼》在钓友中更成了抢手货。杂志未到,借阅者都在挂号排队了。在河边的钓场上我当众郑重声明:明年开始《中国钓鱼》概不出借。众钓友笑着答曰:“明年送上门也不要了。”原来许多人都订阅了《中国钓鱼》。  相似文献   

5.
郁文生 《钓鱼》2005,(6):22-22
《钓鱼》2004年第15期刊登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第22期《给钓鱼大师们的封信》,笔者先后读了这两篇文章,既是呼声,又是企盼,皆是建议大师们走出精养鱼池,走进自然水域。从深层次看,文中还道出中国钓鱼如何改革,如何与国际接轨道,乃至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一些问题发表浅见,供各位“钓王”、“大师”们及众钓友参考。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王大禄 《钓鱼》2005,(10):16-16
罗泽武先生说,他读了笔者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后,“深有同感”,才写了《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信》的问题尖锐,措辞激烈,引发了一场讨论。从这场讨论中,可以看出当前钓界确有一些令人十分困惑又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当时写《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也是有感而发,仅仅从“世锦赛的警示”这一角度,提出对钓界当前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关注。罗钓友《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切八角度”不一定那么妥贴,措辞也有过份激烈和过头之嫌,但是,《信》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钓界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钓鱼运动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钓鱼》2006,(8)
《钓鱼》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个铁杆鱼迷,认识《钓鱼》是因为加入了南京“垂钓乐”俱乐部,该俱乐部老板牛春源及夫人钱月娥大姐都是非常热心的钓鱼人。刚开始,牛老板经常组织我参加钓友们的钓鱼活动,但是我每一次都比别人钓得少,甚至是“放空而归”。牛老板见钓友们经常取笑我“瘾大水平低”,就劝我看《钓鱼》杂志,和杂志中的钓友学习钓鱼。就这样,我有了一个无声的老师。这本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我在杂志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改变了不少钓鱼理念。和钓友外出钓鱼的时候,从来都是多问多学,学习别人的钓鱼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经过一…  相似文献   

8.
2007年第六期《中国钓鱼》发表了我的文章《钓鱼的小女孩》。8月,《中国钓鱼》转来昆明戴云超先生和钓友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钓鱼的小女孩”的关注。随后我将“钓鱼的小女孩”的相关情况及联系方式告知了戴先生。2007年9月13日,昆明的12位钓友寄来了600元捐助,这是第一笔来自异乡的捐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小女孩专门换上最好的衣服照了照片并写了信寄给了素昧平生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9.
张莉 《钓鱼》2005,(11):6-8,10
2004年新春伊始,本刊发出了中国钓鱼推广年的倡议,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神州大地钓鱼人的心,点燃了钓友们参与钓鱼活动的热情。“我钓鱼、我快乐、我健康”,本刊亲力亲为,举办《钓鱼》杂志“读者杯”全国钓鱼巡回赛,以回报读者的厚爱、钓鱼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计生工作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邀上钓友南征北战去钓鱼。钓的多了就有了一些心得一些感触,时常写下来,整理整理寄出去。不想有两篇竟在《中国钓鱼》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钓鱼》一直是我的好朋友,看到《中国钓鱼》开展的“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活  相似文献   

11.
同钓友们一道说起钓鱼的事,一个个津津乐道,眉飞包舞。话题中自然少不了《中国钓鱼》杂志上的“经验之谈”和钓友们的切身体验。我虽然已有20余年的钓龄,但只是将垂钓作为一种业余消遣。过去与钓友们聚在一起侃钓鱼也只图个兴味,并未去用心。做个钓鱼的有心人还是近几年的事。这也是受了《中国钓鱼》的启迪和钓友们的感染。我除  相似文献   

12.
李歌 《垂钓》2006,6(5):27-29
大棚内的小鲫鱼池,平时钓友练竿不断,周六、周日可达五六十人,最终“大生口暴连”的特殊鱼情延续了一周左右就结束了。这期间钓鱼时用到的“水皮节奏钓法”、“定层看标法”、“跑铅钓快鱼”等招数,皆以抓双尾为追求,我在《2005年实战回厩》中已向大家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12,(7):19-19
20年来,《钓鱼》秉承“服务天下钓友”的办刊宗旨,始终把“想钓友所想、思钓友所思”牢牢记在心头,钓友们的需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钓友的关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钓鱼》杂志“读者杯”已举办两届,每届分站赛都跑遍祖国大江南北,为关爱《钓鱼》的钓友们提供了交流钓技的平台。2012年《钓鱼》杂志再启“读者杯”征程,今年4月22日,第三届《钓鱼》杂志“读者杯”将在江苏徐州华阳休闲垂钓娱乐中心正式揭开全国赛事序幕!  相似文献   

14.
孙增明 《中国钓鱼》2001,(12):21-21
笔者拜读了《中国钓鱼》总第113期刘双平的《冬钓“天变” 前》(简称《冬钓》)一文,有些疑义,欲与该文作者及其他钓友讨论。 多数钓友和不少钓鱼文章认为,冬季钓鱼气温突然变冷的头一天和气温升高时好钓鱼,故有“冬钓阳”之说。这属于一般规律,所以,我也相信此说。而笔者在近年几次钓鱼活动中则有新的体会:气温骤降后也好钓鱼。  相似文献   

15.
钱俊才 《钓鱼》2004,(3):26-27
河南李吉文钓友在本刊2003年第18期上发表的《竞赛规则应与时俱进》一文中说“用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当前钓鱼比赛的规则,用争鸣、探讨的方法使之更加公平、合理,更具有权威性。”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正是出于同样的想法,我才撰写了《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的文章(见本刊2003年第11期),引起了不少钓友的关注,如愿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福建的王成钓友曾撰写了《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一文(见本刊2003年第14期),对我的文章发表了看法。接着,本人撰写了《我对“探讨”一文的回应》一文,进一步阐明了我的观点(见本刊2003年第15期)。最近,我又看到了河南李钓友的这篇文章,对我《误区》一文也发表了有同有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第四期的《中国钓鱼》上,有一篇由湖北刘悟钓友撰写的文章《土得掉渣的饵,沉甸甸的鱼》看了这篇文章及附图后,我认为刘钓友多年来不得其解的“水蚂虫”可能是“水虿”(chdi),为蜻蜓的幼虫。  相似文献   

17.
王啸 《钓鱼》2005,(1):22-22
在《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前的编者按中,建议全国钓友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讨论,其实天津不少的钓友也争论过这个问题,两派各执已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本人的钓鱼史大概是属于“两栖类”,参与这类讨论似乎有“骑墙”之嫌,但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引“玉”之“砖”在钓鱼人的好朋友《钓鱼》杂志上和钓友们交流,以便为钓鱼这个“雅俗共参,老少咸宜”的活动更好地开展作一点小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19.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范宁 《钓鱼》2009,(4):46-46
2009年新年伊始,无锡钓友给我打来电话:最近我们这里的几家水产养殖场纷纷开放垂钓了,不少钓友都钓到了很大的鲫鱼。听说《钓鱼》杂志在今年开辟“渔资讯”《大鱼榜》,我们钓到的这些大鱼可以上榜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