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老庄同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社会政治观差异甚大。老子以积极的态度,对治国安邦提出了自己一整套主张,并希望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实施。庄子因愤世而走向消极,对治世之道完全持否定态度。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二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同,二是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别。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家的道德之学方光华儒家的道德之学,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分析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存在状况人在宇宙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人有什么特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各家各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道家庄子就认为,人在宇宙中好像毫毛依附在马...  相似文献   

3.
赵娜 《华夏文化》2007,(3):22-23
“忘记”、“遗忘”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时间的变迁,主体记忆的性质程度,遗忘已故去的事情实在不足为奇,而忘记的方式亦可以不必相同,有自然的忘却和故意的忘却等等,而这些在《庄子》之中却别有滋味。或许人们多把“忘”视为《庄子》哲学中的消极表现,其实,“忘”在《庄子》中是种方式,是种境界,与其对人生真理的思考是一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那个时代,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忘”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纷乱不已,原有的礼乐制度、政治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而…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5.
老年朋友最好读读《庄子·养生主》康宁《庄子》书中的《养生主》,值得一读。在庄子看来,"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一个人只要他顺应自然,即可享尽天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健康长寿。为发挥这个观点,庄子讲了一个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庖丁熟悉牛的身...  相似文献   

6.
庄子思想的真谛──谈谈庄子的人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思想的真谛──谈谈庄子的人际关系理论谢阳举(一)庄子思想秘旨所谓庄子思想秘旨,当然是指庄子思想针对的对象、目的是什么。这是完整地理解庄子思想历史真谛的大前提。庄子(约前369-前286)生活于战国中期。其时王道衰微既久,天下政经秩序混乱,战火深重...  相似文献   

7.
《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的特别意义,在于该展集中地展示了世界古文明玛雅文化的独特,同时展现玛雅文化的美学观和人生观,勾勒玛雅文明的精神世界。显然,玛雅人追求美的精神和现代人相距并不遥远。举办该展的宗旨是希望参观者能够达成共识:我们都是地球的生物,是相同的人类;同时,因为各自代表的多元文化,彼此又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和墨西...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那个时候,没有自由这个词。自由这个词,是舶来品,是洋玩艺。但在庄子那里,却有自由的含意。自由就是道,就是逍遥游。在《庄子》中,庄子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智慧来讨论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中,对生死问题的注重莫过于庄子。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死哲学。历来对庄子生死哲学的探讨皆局限在较浅层次的揭示和罗列上,充其量不过是把其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对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发掘作为生死哲学的深层本体意蕴。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庄子的生死哲学只是浅表层次,庄子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也就是说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生死观与道的同构,即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一、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庄子在《应帝王》里描写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试论庄子的价值哲学刘兴邦庄子的价值哲学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中最具理论特色且影响深远的价值哲学形态。庄子在继承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既有别于老子,又有别于儒家的价值思想体系。"道"是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是自然的本体,又是人格...  相似文献   

11.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一、"齐物":破  相似文献   

14.
苑淑娅 《寻根》2008,(4):27-30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历来为注释家和文人雅士所推重,在大畅玄风的魏晋时代,三教九流的名士更是爱不释手,以之为谈资。“游”是《庄子》的关键词之一,说庄子的《逍遥游》,由“游”入手,方能更得其旨趣。  相似文献   

15.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16.
讲现实人生不是庄子的强项,因为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总体上具有反社会性和艺术化的特点,然而他也由此开启了中国人人生境域的一个独特视野。他的许多观点实属不俗之见,怪异中深涵哲理,如他在人际关系上的“相忘”观即是如此,这一观点在《大宗师》里出现了两次:泉涸,...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20,(5)
正我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不但是各个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丧乱频仍、法令严峻、朝不保夕的动荡岁月,士大夫们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往往逃避现实,从事玄言清谈。于是,《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均成了士子的枕中鸿宝。同时,因为名教动摇,礼法败坏,过去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说,难以维系人心,人人都以放任旷达为尚,虚静无为作俗。有些人干脆嗜酒狂放,披头散发;有的人去掉巾帻脱尽衣服,裸体相对,说是获得了大道之本;有些人则作隐遁之计,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超尘拔俗,离经叛道,消极避世,以终天年。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庄子》断想:“吾丧我”《庄子》一书讲出许多哲理,人们可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也可赋以新义,从而获得教益。现举一例子和朋友们共欣赏。《庄子.齐物论》上有一则故事:南郭子綦(音其)凭着几案而坐.仰头轻轻地呼吸,进入某种境界。颜成子游在旁看着,问:"您这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一般认为,康德的自然观代表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对待自然的工具理性态度,主张人对自然的统治、主宰权利。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提出康德的美学理论为环境伦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还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庄子与康德都是试图通过"美"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此来说,庄子思想与康德哲学有许多可以对话交流的地方。但是,相比庄子而言,康德仍然没有给予自然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