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长虹 《西藏科技》2006,(10):33-34
西藏医学中的养生涉及知识十分广泛,不仅有养生的内容,还涵盖了人的全部生活,将健身的思想、理论、方法融入日常之中。西藏传统养生体育的整体思维、辩证唯物生命观及独特方法,对于西藏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完善与发展弥足珍贵。弘扬、发掘西藏传统养生的精华,为面向21世纪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服务。尤其在西藏中学体育进行素质教育,深化健康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藏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对西藏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如何开展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认为要处理好高原环境与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改革西藏农牧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农牧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法规建设.要充分利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加强农牧区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体育科研等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相当大的生活成分,这种生活性的特点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优势,旨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生全面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藏学校体育卫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辉 《西藏科技》2002,(12):35-37
本文从西藏中小学校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体育卫生师资、体育场地器材与卫生设备、实施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等方面,就其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西藏学校体育卫生与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体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普通高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分析,功能资料整合,对传统体育养生进入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体育发展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价。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体育项目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大力宣传下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要小的多,在新中国体育的强势冲击下,许多西藏民传统体育项目被现代体育项目所替代。这使得人们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淡化,知晓者越来越少。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同现代体育和谐发展互为补益,必须与现代体育相融合,并加以媒体的大力宣传,以确保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鲁鹏 《科教文汇》2007,(10X):140-140
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体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普通高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分析,功能资料整合,对传统体育养生进入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此大背景下,开发西藏乡村旅游,具有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藏族传统体育是藏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现象。本文从西藏乡村旅游与藏族传统体育现状出发,找出他们结合发展的契合点,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在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乡村旅游中突出藏民族特色,促使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春粟  季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200+91-200,91
就1999年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其结论为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课程设置地域性不突出。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的课程的学习。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传承,向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能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它对增强学生体质,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学校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应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便培养出合格的21世纪所需人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关键内容。体能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它对增强学生体质,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体能训练,对巩固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普扎 《西藏科技》2012,(7):29-30
西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有“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西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健身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西藏高校体育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寻找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为传承和进一步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客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对于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视,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有更有趣的体育课程加入到体育课上。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民间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的联系,从民间体育游戏跳绳出发,重点分析民间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意义、所遇到的困难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孟凡钧 《内江科技》2010,31(8):194-194,182
本文通过对新乡市中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运用情况的调查,对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实施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体育游戏在课堂各个阶段的运用、作用、特点加以阐述,论证了体育游戏在体育实践课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游戏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期进一步为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藏农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和卫生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了西藏农牧区中小学如何更好地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条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模式,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了解,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西藏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西藏高校体育教学未来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期对西藏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秀斌 《大众科技》2011,(7):206-207
体育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把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并且运用"复合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终身学习具体到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未来的体育锻炼大好基础,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良宇 《科技风》2014,(10):218-218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能力就成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好坏的关键,各体育传统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参训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充分的弥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下体教分离的缺陷,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更好地为竞技体育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后备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9.
王哲 《科教文汇》2008,(5):114-114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现阶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并提高发展高校体育模式和特色,将《体育课程导论》与《课程标准》结合到体育课程改革中去,提高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现阶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并提高发展高校体育模式和特色,将《体育课程导论》与《课程标准》结合到体育课程改革中去,提高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