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宝瑞 《新闻导刊》2005,(6):32-32,3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XX市XXX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电台广播XX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台广播。何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某大台播报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时,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很洒脱,文字便也洒脱。一部散文集《闲人》(作家出版社版),足以博得满堂彩。人洒脱了,心灵就宽广,也就敢于自嘲。“著作得以出版,殷切切送某人一册,扉页上恭正题写:‘赠×××先生存正。’一月过罢,偶尔去废旧书报收购店见到此册。遂折价买回,于扉面上那条题款下又恭正题写:‘再赠×××先生存正。’写毕邮走,踅进一家酒馆坐喝,不禁乐而开笑。”(《笑口常开》)此等境界,不见得人人皆有,贾平凹有,他和他的作品就有了魅力,就耐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5.
1976年7月12日,美国总统杰拉尔德·R·福特签署了“美国之音”章程。这个章程指出:“通过收音机与全世界人民进行直接交流,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国的广泛兴趣。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美国之音’必须贏得听众的注意和尊敬。因此,‘美国之音’的广播将遵循以下原则:(1)‘美国之音’将始终如一地成为可信赖的权威性的新闻源泉。(2)‘美国之音’将代表美国,而不是代表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它将是美国重要思想和制度公正而全面的体现。(3)‘美国之音’将清楚而有效地介绍美国的政策,并就这些政策提出负责任的讨论和  相似文献   

6.
一、个别上级领导的“名位心理”。新闻媒介要报道会议,要看会议质量及其新闻价值。但是有少数领导同志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银屏上有影”。有位县领导,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插话,县广播电台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有一次,县广播电台只在新闻最后提了一句“×××也在会上讲了话”,就很不高兴。第二天一上班,便把宣传部长、广播电视局长、电台台长找去,追查原因。有这种心理的领导同志,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会议目的、社会效益、群众心理、群众利益出发,支持和理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的发布沿用着一套固定的模式。首先发布新闻来源,即;“××台消息”或“本台记者××报道”;其次披露主要事实,即导语;接着详细介绍事件情况。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长期以来被大多数电台采用,除了简讯和通讯之外,各台发布新闻几乎都以这种方式进行。 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之所以形成模式,又被众多电台采用,同它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首先是受报纸的影响。报纸在发布新闻之前,一般都要先告诉读者  相似文献   

9.
时下,领导干部同“大款”交朋友的事相当普遍。 一日在某宾馆,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款”一手握着大哥大,一手拍着腰里鼓鼓的钱包(漂亮的“小蜜”依在他的身旁)对我许愿:“×书记、××长同我很熟,我们‘称哥儿们的’,家里我可以随便出入,有事只管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10.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关于新闻自由有一段话:“我们不相信‘绝对的东西’。我们嘲笑‘纯粹的民主’”。“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什么?为了哪一个阶级?”(《列宁全集》第32卷491页) 列宁的这段话是针对格·米雅斯尼柯夫写的《伤脑筋的问题》一文中的错误观点谈的。米雅斯尼柯夫就当时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给资产阶级以出版自由,列宁批评米雅斯尼柯夫说:我们的毛病多得很。……但是不应当用‘自由  相似文献   

11.
写稿四忌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在编发见报的稿件中,发现了不少差错,这里就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通讯员参考。 一要真实,切忌“假大空”,有的来稿在报道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时,总喜欢戴上“全国首创”、“填补我国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桂冠,而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一篇来稿,说:“青年技术员×××,设计制成一新式矿工帽,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布的专利,成为‘中国第一代矿工帽’……”在这条消息见报的当天,市专利局就打来电话指出,全市根本没有过“第一代矿工帽”。  相似文献   

12.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3.
从和尚办广播说起“和尚是干什么的?”“念经拜佛的。”“回答正确,加10分!”且慢!──在我国台湾地区,有的和尚不仅仅念经拜佛,而且还办广播!1996年2月在高雄市开播的“白云广播电台”就是由现年81岁的老和尚白云禅师创办的。这家中等发射功率的调幅电台覆盖台湾的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澎湖、台东等12个县市。由出家人创办的电台与其它电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老禅师聘任的台长岳玲对记者解释说:“白云电台原名‘佛弟子广播电台’,现更名为‘白云’,非因白云老禅师之法号,而是希望在台湾众多新成立的电台中…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谈起广播就要说主持人节目,说节目自然要对节目主持人评头论足一番.由于广播节目的改革,大批节目主持人成为电台的“门面”.作为“门面”的主持人形象与电台的整体形象是否相关?毋庸置疑.就像剧团的“台柱子”演员,有多位值得听众喜爱、受到社会瞩目的“明星主持”,电台的社会权威性与知名度将不同凡响.因而可以说,广播形象的最终体现者非主持人莫属.本人想就形象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6.
广播和报刊比较,有长处也有短处。长处是播传迅速、及时、广泛,甚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可以向一切拥有收听工具的人进行报道;短处是转瞬即逝,过耳不留,不象阅读报刊,必要时可以停下来思考,或者前后对照着看,甚至拿着工具书边看边查阅.这些长处和短处,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口语,一听就懂,便于记忆. 怎样使广播稿通俗口语? 一、少用长句、倒装句,减少附加成份。如:“为缓和本市牛奶和奶制食品供应不足的状况,由市畜牧局华都奶牛公司、市水利局工业供销公司、市粮食局饲料公司和市二商局糖业烟民酒公司联合经营的‘四联奶牛总场’正在加紧兴建.”这个句子太长了。念起来费劲,听起来吃力.干脆留下十二个字就够了:“本市正在兴建‘四联奶牛总场’.至于参加经营的单位,如果必须讲,可在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的命运,取决于诸多因素,但评论员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员是评论的母亲。一篇评论虽然还要受当时政治形势、社会环境、群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也很难说是哪一位评论员独立完成的作品,但是,评论员作为执笔者,即使仅仅起草了粗糙的评论初稿,他即是评论的第一生产者。所以,研究评论很有必要研究评论员。优秀的评论员,是报纸的主笔、智囊、文胆。人民日报评论员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的序言中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这当然并不符合事实。蒋家王朝及其800万军队,是被人民解放军的枪杆子打垮的;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当时的电台和报馆,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得很。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我们确实战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一些报刊上,在一些电台、电视台的口播中,错词病句屡见不鲜,而一些人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却见错不怪,继续袭用这些错词病句,使其泛而滥之,造成了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状。如“××是最××的××之一”这个病句,如今已被广泛使用。中央电视台转播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在各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介绍说:“××是××地区最早加入奥运会的国家之一”。前不久,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20.
一解说词的欣赏广告解说词首先应该形象、生动、精练,能引起群众联想、回味,增加人们对广告的兴趣。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和看到一些含有深意的广告解说词。如:有一则电扇广告说;“××电扇确实是‘吹’出来的”。这一个“吹”字用得非常俏皮,既是对电扇本身功能的宣传,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