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是平时不注意休息和锻炼吧,我患了感冒。服了几剂药后,第二天我还是坚持来到幼儿园。接待送孩子来园的家长时,我去抽盒中的纸巾掩面打喷嚏,引起了亭亭妈妈的注意。“杨老师,你怎么啦?是不是感冒了?”我忙说:“好像受凉了,没关系。”“噢,现在感冒发热的人比较多.不行的话要早点看.不然会加重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南通一位家长来信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我发现他话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沟通。早上叫他好起床了,不要迟到。他回你一句“:烦不烦?”叫他抓紧时间好做作业了,他又说“:烦死了。”叫他快点洗漱,早点睡,他不耐烦地说“:谁不知道。”我真不明白,我没说错啊,怎么这样难沟通?答: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子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以下建议供你参考。1.做孩子的朋友。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尊重孩子,在态度上…  相似文献   

3.
<正>亲子沟通中,一些常见的行为和回应方式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影响双方的关系,进而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留意这些挫败行为,拔掉沟通中让人不适的刺,能够有效改善亲子关系,让沟通更顺畅,更有效。沟通现场:孩子:烦死了,测验又没考好,蛮简单的选择题,明明会的,粗心选错了答案。家长:不是早就和你说了,让你认真检查,好好复习,你就不听。赶快吃饭,吃完了早点进屋做作业。  相似文献   

4.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5.
运用自编的“小学生家长参与家庭作业行为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宁波市1736位小学生家长,结果发现:第一,家长主要通过“作业辅导”“提供支持”“作业监督”等行为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第二,“双减”政策要求的“家校沟通”“引导孩子自主管理”的行为水平相对较低;第三,子女的类型与就读年级显著影响家长的参与行为;第四,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参与时间是影响参与行为的重要变量。从“双减”政策需要家校合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五种参与行为;第二,学校应多途径协助家长提高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进步。然而也衍生了许多新问题:是重教还是重养?是重智还是重德?为什么家长常常抱怨“家长很难管教.不听父母的话”?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存在“代沟”?如何与孩子沟通,  相似文献   

7.
耳耳 《父母必读》2012,(6):136-138
在隔代教育的问题上,好像多是年轻人困惑的声音:“老人带孩子到几岁好呢?”“为什么老人总溺爱孩子?”“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其实,老人带孩子也有他们的苦衷和困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或许会为你带来和老人相处、沟通的新感受,想出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雪莱尔 《家长》2009,(2):7-9
写在前面的话: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吗?他爱玩哪款游戏?那款游戏哪个关卡最刺激?他是谁的“粉丝”?他都“稀饭”她(他)哪些地方?他每天除了写作业,还愿意做点什么?他的爱好是始终如一,还是“朝三暮四”?除了说“多吃点儿饭,快写作业,早点儿睡觉”,你和孩子还能聊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心疼地看到,现如今,每天放学后,家长们用最快的速度,配上最焦急的语气,领着孩子飞也似的往回跑。“今天作业多吗?快点,还要吹笛子呢!”“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呀,来,把这儿页资料做一下!”“不做作业,你还想不想要好成绩啦?没出息!”当孩子们整日浸泡在这类狂轰烂炸式的作业中时,他们童年的乐趣在哪?幸福何在?作为一名家长,一名老师,我想,我应该可以还给孩子一些我能给予的自由和快乐。我要做个不留课外作业的老师!好多同事经常担心,你这样做行吗?  相似文献   

10.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1.
《家长》2013,(10):4-4
在教育部“减负令”的护航下,北京市不少小学确实减少了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了,但部分家长给孩子报的课外兴趣班却只增不减。有老师表示:“不留作业,孩子们很开心,可很多家长心理上总觉得别扭。”有家长表示:“我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不做作业,孩子去做什么呢?”也有家长表示:“就怕孩子掉队,不怕孩子累垮。”据悉,在来自家长等多方“压力”之下,教育部近日也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并再次征询意见,不留作业改为减少作业。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孩子的穿衣是厚是薄、是多是少,家长们总是很“头疼”,特别是乍暖还寒时分。到底该怎么穿?穿多少?衣服是否能脱?为了保险起见,很多家长会不停叮嘱老师:不要给孩子脱衣服、不要让孩子受凉、不要让孩子出汗……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觉得孩子生病感冒了就是因为衣服穿得少、脱得多。事实确实如此吗?这些观念该如何改变?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该如何做好关于穿脱衣物的家园共育沟通工作呢?我认为可分以下几步去做。  相似文献   

13.
作业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常有家长来问:“孩子快上小学了,老师为什么不给留作业?在幼儿园这样一直玩下去,将来上小学适应得了吗?”您认为该不该给大班孩子留作业?怎样给大班孩子留作业以及留什么内容的作业合适呢?欢迎家长和老师踊跃参加讨论,来稿在800字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14.
厉霞 《家长》2022,(34):31-32
<正>在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究竟应为孩子做什么?是坐在孩子旁边做一个“辅导者”,还是陪在孩子身边做一个“引导者”,答案不言而喻。三年级的彤彤(化名)放学后便哭丧着一张脸,在回家的路上更是愁眉不展,不明所以的妈妈急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彤彤叹了一口气说:“妈妈,今天数学作业特别多。”听完这话,原本还满面春风的妈妈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的压力,尤其是数学学科的预习与复习,更是让家长操碎了心。很多家长都向我反应:“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鸡飞狗跳。”这句话看似好笑,却反映了家长的无奈与心酸。  相似文献   

15.
<正>班主任不仅要带好学生班,更要当好家校合作的“导师”。一、了解家长,有效指导共育“双减”政策已落地实行一段时间了,可是家长态度各异,褒贬不一。有的叫好:这样对大家都公平了,作业不多了,不用再送孩子上辅导班了,孩子不再受罪了。有的担心焦虑: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学业水平会下降,找不到辅导班,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与升学。家长具体是如何应对的?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首先让我们看几组现象透视:“多看书,别再玩了!”“让我当书呆子算了!”──家长的期盼,孩子的无奈。“你不能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听到了吗?”“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家长的关爱,孩子的不满。“考不到第一名,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一名又能怎样?”──家长因爱施加压力,孩子却深感爱的沉重。一、"种瓜得豆"的原因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然而家长的关爱与老师的努力并没有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孩子思想、观点、认识,没有如何使其成"龙"、成"凤"、成名、成才的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有家长在孩子刚入园进会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比较弱,我很担心他在幼儿园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在接送时间发现孩子脸上被抓破时,有的家长马上会问:“今天谁欺负你了,把你脸都抓破了?”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或者打回去。”  相似文献   

19.
姜凤君 《家长》2024,(7):27-28
<正>都说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说和做缺一不可,可很多父母都败在了“说”上。唯有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多信任孩子一分,多了解孩子一分,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轻装前行。有位家长朋友专门找到我,想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说儿子进入严重的叛逆期,她很无语,更是无助。据介绍,她儿子之前很乖巧,可最近变得特别不听话:做作业拖拉,睡前故意不刷牙,作业没做就想玩手机,总想约同学出去玩……我问:“那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朋友叹了口气说:“还能怎么处理?只能不断地提醒他呀!可是同样一件事,我反反复复说了多少遍,他就是不听。”我疑惑地问:“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她开始诉苦:“以前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写作业、刷牙等事情我也就是提醒一下,孩子基本都能乖乖地自己完成。今年老公赚钱多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我就当了全职妈妈,时间充裕了,就想多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结果孩子的自觉性反而变得更差了。”  相似文献   

20.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主要的困惑。有专家指出,家长教育的无力化是“权威失灵”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权威为什么会“失灵”了呢?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该怎么做?为此,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孩子和专家,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些启示。家长: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要走出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