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在,人们对报纸上大大小小的会议报道往往不感兴趣;不少新闻同行对参加会议采访和报道也持消极和应付态度。其实,会议需要新闻报道,新闻也需要会议,深入“会海”,同样可以抓到活鱼。会议是上情下情的集聚点,是各种信息的发布地,一些新鲜的事物可能在这里传播,一些叫响的经验可能在这里交流,一些最热点的问题也可能在这里披露。所以,可以说会议是新闻的富矿,那里有新闻报道的丰富材料。新闻工作者要了解上情下  相似文献   

2.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容易写,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味“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作为党报,让会议新闻上版面是责任使然,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会议消息往往是各级  相似文献   

3.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由于大量的时间被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占用,不愁没有稿件可写,也不愁稿件发不出去,但长期就会议写会议,就活动写活动,造成了他们浮光掠影式的工作方法,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惰性,满足于应付指令性的报道任务,很少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新闻创作出来。  相似文献   

4.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的呼声已经喊了很多年。抱怨声也一直回响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大家抱怨:尽是些会议报道;办报也头痛:我们有什么办法,哪一个会议不报道也不行。会议报道似乎成了党报的包袱,好像只有各级党政部门搬了“山”,填了“会海”,党报才能讲可读性,才能办好。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采写中,人格美是确定采访对象是否值得报道的首要因素:真实美是人物通讯采写中美学特质的核心.这是选择确定人物通讯采访对象的两个必备的美学特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格美与真实美的契合就是要求记去真实地写一个好人.显而易见,在这个层次上很难写出能产生广泛、强烈共鸣的人物报道.因为人格美和真实美在现实中很容易达到,也是采访的基本要求,人物报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9.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最难的是采访,采访比写作难,采访是七,写作是三,而采访中最难的又数提问。由于提问不到位,不到家,往往拿起笔来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总感到这边观点不新,那边材料不够,无从下笔。提问是采访的必经之路,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记者了解情  相似文献   

10.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2.
记离不开开会,因为很多的重大决策都是通过会议发布的。做记首先要学会开会,报道好各种会议,写好各种会议消息,这也是记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与此同时,记应当学会“会海行舟捕活鱼”的本领。  相似文献   

13.
表面上看,会议新闻是所有新闻稿件中最容易写的一种。其格式固定,文章不长,不用更多采访,大量采用领导讲话,大段摘抄文件等会议材料,加上领导出席,文章的确不难写。但是,表面上看来最好写的会议新闻,实际上是最难写的。  相似文献   

14.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5.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16.
许多地市报的记者会有与我同样的体会:采写正面报道,被采访单位爱理不理,记者费力不讨好,多写不如少写;搞新闻舆论监督,易惹人兴师问罪,何况写出来的稿件也难以见报,不如不写。  相似文献   

17.
改进会议报道,既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传统习惯、外部环境和各种利益机制的问题。可以说,改进会议报道,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参加会议采访的新闻记者不能及时转变角色,顺应改进会议报道的全新要求,写出读者爱看的新闻作品,改进会议报道就将无从谈起。如果我们把会议报道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几道关口,那么作为“第一道关”把关的新闻记者,只有把好了采写第一道关,编辑才能从容编排,版面才能推陈出新,改进会议报道才能顺利推进。本文作者提出,新闻记者及时转变角色,变“会议司仪”为“寻宝矿工”,是当前改进会议的首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钱峰 《新闻实践》2011,(2):30-32
在重大赛事的报道中,地市级媒体往往没有自己的声音,外稿打天下,即使有本地的运动员参加,一般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采写的稿件没有现场感也容易出错。当然,地市报外派记者采访重大赛事受阻有客观的原因,如受到注册证限制、经费欠缺、采访经验缺乏等,因此在重大赛事报道上很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记,我们都有很深刻的体会:一般性新闻报道较多受当地宣传环境的影响。每天有上级部门给我们布置很多采访和宣传的任务。由于一线记人手紧张.客观上给造成疲于应付的局面;主观上记新闻敏感性不强.采访深度挖掘不够。于是乎会议报道多,领导人活动多,连乡镇报道员送上来的稿子也大多是宣传乡镇领导的活动:而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新闻较少;程式化、中规中矩的新闻多,而有自己的观点、有鲜明个性的报道较少;强调宣传功能过多,而对新闻价值尖注注太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探寻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的最佳结合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