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重视享乐的世风,使源于上古的节日民俗到了宋代更趋定型和完善。宋代节日生动的民俗风情,为节令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颖的意象,成为节令诗创作丰沃的土壤,在融入诗人个体的情感趣味、审美理想、人生感悟和生活思考后,宋代节令诗实现了对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本身固有内涵的超越,使之与前代相比具有更深远的情感寄寓和更深厚的审美意蕴。该文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宋代诗歌,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岁时民俗,解读节令诗,乃至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依据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岁时节日习惯上分岁时佳节、农事节气和公历节日。岁时佳节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与祭祀节日;农事节气则是根据节令物侯而制定的,是中国特有的节气;公历节日是国际无产阶级普遍纪念的节日和中国特别规定的纪念庆祝节日.  相似文献   

3.
姚华的节令词共有42首,约占其《弗堂词》总数的1/7,涉及节气习俗10多个,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有别于一般节令词惯于描写民情风俗和表现节日喜庆气氛,姚华的节令词明显游离于节日的狂欢之外,更多地表现出忧时念乱、自伤身世、思乡念亲等情感意蕴,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这就是节令诗。或吟咏节令,或抒发乡情,或针砭时弊,或叙写习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它的每一个节日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蓝本,围绕着节令的文学创作因此层出不穷,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令诗。节令诗在把民间习俗文化融入文字的同  相似文献   

7.
节令的形成、发展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宝库巾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这就是节令诗。或吟咏节令,或抒发乡情,或针砭时弊,或叙写习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岁时节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寻常的日子。我国的岁时节令产生的时间很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至今的岁时节令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精华。如今,传统岁时节令民俗出现了变化,新民俗,甚至新的岁时节令不断涌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出现的民俗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好是坏;民俗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到足以应付如今社会千变万化的个性需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民俗并实现岁时节令民俗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是岁时节令民俗的变化带给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赵忠心 《家庭教育》2013,(12):27-28
节日即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节日中一些传统的节令风俗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东西方的节日,我们会发现,西方人的节日多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如圣诞节)或人文历史(如情人节)有关,而中国人的节日多与自然节令相关(如春节、中秋节)。  相似文献   

11.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节令很多,重要的有元旦、元宵、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唐诗对以上8个节令的上自宫廷、下至民间的习俗都有生动形象的反映。诗人在节令诗里也毫不遮掩地抒写了他们彼时彼地的各种心绪、感喟和联想。通过唐代节令诗,能使我们具体真切地感知唐代社会节令文化的基本特征:倡扬人本精神,向往富足幸福,企盼健康长寿,追求享受娱乐,讲究人伦礼仪,重视亲情友情。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最早的节日,是指节令、节气,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与历法的产生密切联系在一起。"节"在植物茎上是个特殊部位,"节日"与平常日子相比,也是个特殊日子。因此,可以把"节日"简单定义为具有特殊意义或活动的日子。节日就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亦是我国各族人民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早的节日,是指节令、节气,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与历法的产生密切联系在一起。“节”在植物茎上是个特殊部位,“节日”与平常日子相比,也是个特殊日子。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词人顾贞现在《弹指词》中的节令词,在描述盛大节日狂欢后,展现了词人失意落寞的情绪,是其“极情之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女儿节"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岁时节日的统称,传统中北京地区的"女儿节"主要有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自元代出现"女儿节"节称以来,其节俗随朝代的更迭而变迁,本文重点考述元代以来北京"女儿节"节俗。"女儿节"的节日传承由祛邪趋避等民俗信仰逐渐转变为具有聚合家庭情感、娱乐。节日不仅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日渐成为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纽带,而且各种娱乐活动将社会生活纳入自然节奏中,调剂了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在这些过渡点中,奇数重叠节日的布局最为明显。奇数重叠节日于新年节日中从初一到初七的小循环及至全年节日之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至九月九的展开,与中国传统学术之“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的宇宙象数生成思想有着某种神秘的一致。人们通过奇数重叠节日来模拟天地化生万物以至于人的过程,并年复一年地体悟着生命由“再生”的准  相似文献   

19.
《闽江学院学报》2014,(4):131-131
《福建岁时节俗谈》由闽江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教授编著,于2014年5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福建地区的岁时节日为主线,依节令顺序进行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依次是元日、立春、元宵节(附拗九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上巳节、浴佛节、立夏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祭灶、除夕。该书以福建省志、各府府志及各市县地方志等史料为依据,通过追根溯源,全面细致地展现福建地区的岁时节俗文化,同时揭示岁时节俗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福建地方岁时文化研究及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闽文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陕北方言与陕北生活习俗关系密切。陕北独特的生活习俗孕育了个性色彩十分明显的陕北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折射出了陕北人在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方面独有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