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冈报社在改革中把竞争机制引入办报,使报纸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形成竞争局面《青冈报》是四开四版周二刊的县级小报,现有工作人员15人。过去编辑、记者、校对各干各的活,由于分工过细,影响整个报纸质量的提高。在改革中,去掉老模式,撤销编辑部、记者部、校对部,成立四个编辑室,实行包版制,每室2人负  相似文献   

2.
宁波日报让即将走上记者岗位的人先做一段时间校对,时间两个月,作为上岗前的培训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让新记者先做校对大有好处。首先,对新记者本人来说,有利于尽快熟悉采编流程,较快地进入角色。校对接触的是编辑编过的发排稿、照排室排的小样、总编签发的大样等,让即将上岗的记者做一阵校对工作,使之对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有所了解,并体味记者努力写稿、编辑精心编稿的甘苦,领教总编对具体稿件是如何处理的,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样,记者走上工作岗位后,采写的稿子就会比较到位。其次,让新记者先做校对,有利于提高报纸质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4.
浙江日报版面调改后,我部每周净增“钱塘周末”、“今日关注”8个版的校对任务,在增量不增人的情况下,校对如何做到既不影响报纸出版流程,又确保校对质量稳定。我们采取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因人而宜安排工作、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做法,来适应新的出版流程。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有了一些体会,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部原有校对人员23人,负责校对浙江日报每周除广告外的64个版,那时人员安排就显得紧张。这次版面调改,需校72个版。按传统的读校模式,新增8个版的工作量需增加3人才能维持正常运作。但人员编制不能突破,而且新设置的中班使校对力量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的调配,不利于劳力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春节看报人少,编辑记者又要休息,报纸适当减点版,新闻不够专版凑,通常这无可非议。但读者如果花跟平时同样的钱,买了份版面压缩、质量下降的报纸,就有可能因此招来不少怨言。 当然,节日减版并不意味着质量就一定下降。相反,正因为减版,我们才应该把节日的报纸办得出  相似文献   

6.
最近,《南通日报》开展以消灭版面差错为重点的提高报纸质量的系列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他们的具体措施有4条:一是夜班值班总编和校对人员每天将版面质量情况反馈给编辑、记者,并选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给报纸带来厚报化与快速出版的空前压力。为抢抓新闻时效,抢占报纸上市先机,报纸截稿时间一再推迟,出报时间一再提前。快编快校、快审快印已经成为报社工作的常态。这使校对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成倍增加;而报纸的快速出版,使校对的看版时间一再被压缩。因此,在校对速度与出版质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也正是当前许多校对人员的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8.
提高报纸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校对质量在报纸总体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党报而言,校对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到党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何克服校对这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使党报校对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提...  相似文献   

9.
简讯     
△河南省报协印刷协作委员会4月下旬在平顶山市召开首次质量技术经验交流会,全省16家党报80多人参加。会上进行了报纸质量评比、校对技能比赛和管理工作研讨。河南日报等6家报纸印刷综合质量获前六名、郑州晚报等6家报纸获校对赛总分前六名。  相似文献   

10.
变自发状态为自觉行为———广西版协的校对理论研究活动●欧阳广在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的推动下,校对理论研究在广西蓬勃开展。广西版协因势利导,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校对论文集《校对论谭》。一、选准位子广西版协历来把提高出版...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全国新闻校对研讨会在山西圆满结束了,这是新闻校对行业空前的一次盛会。它的召开,对新闻校对工作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报纸,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传播阵地。新闻校对工作则是保证报纸准确、及时传播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报纸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一张报纸,没有记者编辑不行,没有新闻校对工作者同样不行。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提起新闻单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记者和编辑,而很少会想到校对工作者。 其实,校对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环节,担负着把好报纸文字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的重任。校对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差错打交道,一个称职的校对不但要改正打字排版的错误,而且要找出原稿中  相似文献   

13.
许弘 《传媒观察》2005,(2):60-60
在报纸校对工作中,交版环节一段时间以来被某些同志认为是校对工作边缘化的环节。我对此不敢苟同。所谓交版,就是将校对分样、审样归并到一张大样上,送交版面编辑。此环节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晚报由丁受出版时间的限制,组版员必须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完成3至4个版面的组版任务。组版员的高效组版,可以留给后道编辑与校对更多时间,提高报纸的出版时效。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资料工作好坏,如同报纸其它各业务部门(编辑、记者、通联等部)工作一样,直接关系到这家报纸的质量。没有一个具有连续性、多样性、实用性与权威性的资料部门,想办出一份很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劳动报是上海新闻界最早实行内部改革的一家日报。从1993年1月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报社不仅对报纸版面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报业管理上大刀阔斧搞改革,报纸的版面由四开四版周六刊扩版为四开八版日报,今年元月又推出彩色版月末刊;报纸的质量稳步上升,采编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去年共有21人次、24篇作品获全国及市级好新闻奖,有的还获上海好新闻—等奖。报纸的发行量保持上升势头,自费订户猛增3.8倍。报社坚持每年一次双向选择工作,一大批年轻的、有志于新闻事业的记者编辑走上部室主任岗位,为报社发展增强厂后劲。近两年来,劳动报的改革,可谓“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报纸的质量,队伍的素质;另一个“轮子”是提高报业管理求效益。由于报业管理不断完善,促进报纸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社会的好评,硬件建设步伐加快,报社的经济效益连续翻番。  相似文献   

17.
校对质量考核量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黄克鲁提出的考核方法,有利于激励校对员提高校对质量。但这个方法对于实行“包校制”比较适用,因为其前提是一人包校一部书稿。承担包校者必须是校对经验比较丰富的校对员,从事校对工作不久的人和非专职校对人员,只是承担初校或一、二校。因此,试用此法时应从实际出发予以变通。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专刊部一般记者很少,有的报社专刊版没有记者,只有编辑。因此,稿件主要靠业余作者提供。一日通讯员来稿少了,好稿少了,专刊版就难办了。 专刊编辑总不能顺其自然,“潮涨吃鲜,潮落点盐”吧!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办好专刊,保证和稳定专刊的质量,专刊部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版专栏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往往要承担一两个版的写稿、编稿、画版、校对等工作。原因是报纸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细化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一位编辑一条龙地完成报纸印刷前的多项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就编辑而言,既不是专门写稿的记者,也不是专门编稿的编辑;既不是专门画版的画版师,也不是专门校对的校对员。但是,这些工作又必须得做,还必须做好。因此,这样的编辑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编辑”,或者称作“综合办报人”。然而,无论是“复合型编辑”,还是“综合办报人”,都要面对工作内容的不断转换,兴奋点不断调整这样的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报纸新闻依照一定的流程得以生产.宏观上,这一流程开始于前期的受众调查,结束于后期的市场反馈;微观上,报纸内容的生产要经过新闻线索的搜寻、采集、筛选,记者队伍的分工调度,单件新闻的采写编,版面整体的统筹、编排、设计,版样的校对印刷等一系列相互承继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