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2.
记者当“王海”──一次宣传报道的实践与体会湖北《宜昌日报》傅天好《宜昌日报》今年策划“记者当王海”,深人经济活动最前沿,向“假冒伪劣”宣战,向市民宣传商品消费知识。当3月17日《宜昌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打假捉劣盼勇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王海”在宜昌露面...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心动以来,《十堰日报》编辑部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扎实认真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目前《十堰日报》刊发来基层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宜昌日报·科教版》今年实施“新闻希望工程”,“一期工程”就是通过舆论引导,支持贫困山区改善办学条件,报道产生强烈的社会反映.请看一则电讯稿:一篇报道“建起”两栋校舍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宜昌日报记者田云兵、柳平)地处鄂西山区宜昌县边远山区的南家河小学,9月1日邀请《宜昌日报》总编辑熊庆文前往该校参加新校舍竣工庆典剪彩,以感谢报社对发展教育的舆论支持.南家河小学所在的栗子坪乡是宜昌市的贫困乡镇之一,去年开始拆危房建新舍,由于资金困难而在春节前被迫停工.《宜昌日报》记者今年3月采访报道了学校艰苦创业的事迹,介绍了所遇到的困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县内外近300个单位和5万多人共向该校捐助30多万元现金,使该校建起了两栋新校舍.要说这次报道是成功的话,那么,主要得益于在新闻中“加重”份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找准“上”“下”关注的结合部,“加”到“刀刃”  相似文献   

5.
一起罕见的记者遭袭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卓 《新闻知识》2002,(7):25-26
2001年12月15日,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袭击记者事件。事件造成多名记者受伤,价值20多万元的摄像机当场被毁。记者遭袭事件的发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江海晚报》在头版上率先以《记者采访遭遇暴力阻挠》为题作了报道,随后《南通日报》头版在“江海热线”专栏刊出《正余镇发生袭击记者事件多名记者受伤 昂贵设备被毁》的报道,南通电视台分别在一套和三套节目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闽西日报》不断强化“三贴近”意识,坚持开展“记者下基层”活动,特别是今年8月中旬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闽西日报》把宣传报道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基层一线,采写了一大批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的新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7.
困惑与问题 近几年来,《聊城日报》不断提升版面质量和报道水平,为跨越发展造势鼓劲、为人民的呼声摇旗呐喊,努力打造权威、本土、深度的党报品牌.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采访体制.《聊城日报》一直是采编部室分置,采访部室只有一个记者部,共有12名记者,按照县市、行业进行了大体分工,编辑部也要求记者每个星期都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但由于改版后对稿件的需求量大、人少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记者过分追求稿件数量,跑会议、改材料,影响了到基层一线去深入采访,造成来自基层鲜活生动的稿件少,许多一般化、工作性的稿件充斥版面,影响了报纸质量.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我担任记者部值班领导。期间。正是“走转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之际,仅以军报《部队新闻》版为例,三分之二的版面头条刊登的都是与记者“走转改”相关的稿件。值班看稿.我深切感受到.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走转改”已进入广大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促进了新闻采编作风的转变、加快了新闻文风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10.
《宜昌日报》1996年捷报频传:4月,湖北新闻奖评出20个一等奖《宜昌日报》拿到两个;5月,省委、省政府奖励新闻佳作,《宜昌日报》文有两件作品获奖;7月,中国时事好作品评出6件一等新闻作品,《宜昌日报》也夺一奖;8月,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宜昌日报》第四次如愿以偿.1996年并非奇迹.湖北新闻奖开评16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开评10年、中国时事好新闻开评7年,《宜昌日报》年年都夺得了一等奖.有人问我《宜昌日报》有什么诀窍.诀窍没有,体会有几点,归纳为“四化”,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商,向前辈求教.意识不弱化一家报纸特别是这家报纸的总编辑是否始终具有强烈的好新闻意识,决定这家报纸新闻精品的数量多寡和档次高低.1985年1月28日,当时的宜昌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林永仁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把攻创好新闻作品当作业务训练、人才培养、班子配备、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发行广告、广告的广告.报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时过13年,后又有三位总编辑接任,《宜昌日报》始终坚持攻创好新闻作品,并当作报纸工作大事来抓,年年有动作,年年有收获.坚持并不容易.13年来,我们先后排除了四种思想障碍.先是平均主义作怪,认为“几百字奖几百元不合理”.我们认为奖励优质产品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我们不但没有取消奖励,反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十堰日报》编辑部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扎实认真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带来一股股扑面的新风。目前《十堰日报》刊发来自基层的报道,已占到版面的65%以上,有关“走转改”的一批专栏、稿件。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的文风问题说到底是记者的作风问题,而作风问题则主要是记者脱离群众的问题、飘浮于基层之上的问题。2011年8月以来,河南省驻马店日报社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扎实地开展“走、转、改”活动,坚持把走基层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把转作风作为活动的关键点、把改文风作为活动的落脚点,通过抓走基层实现改文风,以改文风进一步推动走基层。一年多的时间,《驻马店日报》的文风问题得到了重大改观:华而不实的文章少了,言之有物的文章多了;干瘪枯燥的语言少了,鲜明生动的语言多了;一般性的工作报道少了,反映基层生动实践的报道多了。实践证明:改文风关键要落实在走基层上。  相似文献   

13.
不少桔农纷纷投书宜昌日报,“感谢党报牵线搭桥,传递信息,为桔农解了大难”……。一些地县决策者专门撰写文章,称赞“宜昌日报的柑桔报道动手早,问题抓得准,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湖北省好新闻评比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全票通过,将宜昌日报“关于柑桔销售的系列报道”评为一等奖。此组报道能够得到受众、领导和新闻界的好评,的确为采编者所始料未及。一、多种背景——柑桔销售系列报道的动因早在1989年9月间柑桔大上市之前,编辑部先后派出一批记者到地委、行署和经委、财办、供销、外贸、特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不少人士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工业报道难搞!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难在“两难”: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处在脱胎换骨式的“转换期”,新旧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思想观念之间或缓或急、或浅或深、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碰撞、摩擦甚至冲突,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难题;另一方面是不少新闻编采人员不适应企业的这种“转换期”,面对企业错踪复杂的态势,有些人深感“力不从心”,即使是专门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也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或者是“抓不住缰绳”的为难之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打开工业报道的突破口,已成为新闻界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宜昌日报》比较早地策划并实施的“本报记者驻厂日记”(以下简称“记者驻厂”)系列报道,则在工业报道方面摸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调集兵力打“集团战”“记者驻厂”系列报道策划实施于1991年7月.在此之前,宜昌日报也抓过颇有深度的单篇报道,但就总体而言,过去的工业报道基本上是以记者“单枪匹马”式的“游击战”为主.这种“小打小闹”的报道方式缺乏事前的总体策划,采写稿件往往很难“打到点子上”.还由于在报道力量上“单兵作战”,难于集思广益,无法形成“合力”,在报  相似文献   

15.
杨尚聘(左)在编辑会上在全同260多家地、市级党报中,这是一张别具一格的党报,周七期,四天综合新闻版,三天专版:套绿色的教育版、套红色的科技版和《周末》版。这就是具有鲜明党报特征的多功能系列报——宜昌日报。这张报年发行20多万份,宜昌人每4.5户有一份。 1990年12月16日《新闻出版报》以《宜昌日报推出科教版,形成周六期系列报新格局》为题报道了宜昌日报的新尝试。认为“地区日报办系列报的设想是为了适应开放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满足社会不同读者群的需要,使基层党报发挥更好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盛夏七月,作为军报参加“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的最后一名记者,我一头扎进了广州军区“官兵团结模范连”——某集团军高炮团七连。在近半个月的日子里,自己在与官兵摸爬滚打之余,在《记者蹲点看基层》专栏里刊发了《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这里的风气真能培育人》、《这里的风气源自敢较真》、《这里的风气让人底气足》、《这里的风气有益干事业》等5篇稿件,编辑部和值班的社领导对此组稿件倾注了不少心血,也给予了较高评价,有的稿子还被评为“当天好新闻”。《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一稿,还获得了总政宣传部《记者蹲点看基层》优…  相似文献   

17.
《襄樊日报》从今年2月1日开始,在一版开辟《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栏目,并通过这种方法把记者赶到基层去。 襄樊市是1983年开始实行以市带县管理新体制,所辖农村中有近3000个村,其中有一部分村根本没在襄樊日报上“露过脸”。该报结合中央有关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的活动。开展《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报道是内容和形式的很好结合,目的就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宣传力度,消灭新闻报道死角,锻炼一支过硬的新闻队伍,写出一批反映基层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见《宜昌日报》时事专栏“但愿宜昌无此事”,脑海便触电似的跃出几句“好专栏”“好专栏”来! 仔细拜读了这个栏目的一些文章,均是新华社播发的新闻报道和图片。专栏所集纳的报道,大都是针对时弊,或社会事故,或反面典型,或不良现象。如  相似文献   

19.
刘丽 《新闻世界》2011,(11):18-19
本文对8月12日至9月23El的《记者走江淮》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目前《安徽日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宣传报道上具有的三大特色:一、从信源看,宣传工作面向全省开展;二、从内容设置上看,多做“视角下移”的典型报道;三、从写作手法上看,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使得栏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杨秀峰 《传媒》2016,(11):45-47
2016年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佛山传媒集团一共派出26位记者进京采访,包括《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佛山广播电台三家媒体,这是集团连续十年报道全国两会,也是报道全国两会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佛山日报》派出了7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新媒体也有虚拟记者“全记者”,并以“全记者跑两会”来创新媒体融合产品,推出了一系列全国两会新媒体产品。全国两会期间,《佛山日报》全媒体融合的产品收获了1300万+的阅读点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