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快乐剪报     
2009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女王赫塔·米勒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米勒说,创作和卖鞋子不一样,要倾听内心的召唤,不能一味追逐时尚。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是,回到心灵受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为画家米勒写过一本传记,称米勒为“大地的画家”。在19世纪的法国,米勒这样一个出身农民家庭,并且用画笔表现农民和大地的画家,在生活和艺术上都是历尽坎坷的。了解他的创作道路,对  相似文献   

3.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谢鹏 《中学生百科》2011,(23):26-28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诗人赫塔·米勒。米勒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移居西德,现居柏林。1982年,她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之前曾多次获得德国的文学奖项。2009年米勒的获奖,也是继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席姆博尔斯卡之后,又一位女性以诗歌获得此殊荣。  相似文献   

5.
尽管10月8日赫塔·米勒“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率描绘了被放逐者的景观”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0月12日,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的前一天,今年的德国图书奖还是给了女作家和诗人凯瑟琳·施密特和她的《你不死》。在诺奖之前,米勒女士也已进入德国图书奖最后一轮角逐,但落选了。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不是此前外界预测的最大"热门"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不是国内学界看好的西班牙作家路易斯·戈伊狄索洛,不是获奖无数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不是呼声甚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相似文献   

7.
点击大师 欧纳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塑造“硬汉”形象和“失败的英雄”而著称。代表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等。  相似文献   

8.
姚安全 《教育文汇》2014,(18):39-40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母亲的教诲。朴素、勤俭、善良、宽容、坚韧……多少母亲以言以行,把一个个无知少年引向成功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吉、赫塔·米勒、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谈到了母亲(外祖母)是如何言传身教自己学会做一个宽容之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那天     
关于作者: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具有诗性的美与理性的魅。诗性的美,使得她的作品晓畅、稚拙;理性的魅,使得她的作品艰涩、周折。一表一里、一明一暗,机巧结合,形成非常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翻译发表的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作品,我所看到的仅有一篇,即由贺骥翻译的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8000字左右,发表在<世界文学>2003年第5期的"德国当代短篇小说小辑"里,置11篇作品的第2条,也算睁了半只慧眼,十分难得.  相似文献   

11.
小心机     
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有一本小说叫《心兽》,小说序言的开头,她写了一个小细节。幼年的她每次清早出门,总是忘记携带自己的手绢。然后,母亲会喊住她,提醒她:“米勒,你要记得带上手绢了。”然后她才心满意足地去上学。忘记,提醒,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形成某种规律,伴随她的童年。其实,她是故意忘记带的,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微妙的证明。一个真正的母亲。总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子女。为了反复体验这种母亲之爱,她才不断“忘记”手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上)》2010,(4):159-160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183;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3):159-160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2012民间语文     
<正>一个词语就可以把你卷入一个时代。屌丝、逆袭、吃货、高富帅、重口味、躺着也中枪……2012,每一个流行话语,背后都站着一类人群、一段时事、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生活方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就说,一些看似平常的词,都暗含精准的政治态度。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史、社会史。你妹"你妹"是形容词,表达一种"TMD"、"不是吧"、"晕"之类的感慨。起源于日和漫画的中文配音。2010年,"你妹"  相似文献   

15.
记弗朗索娃·米勒(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5岁时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了——捡拾玉米根和麦秆给家里当柴烧。那时小米勒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能收获许多许多的庄稼.永远不挨饿。米勒的祖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希望米勒长大了应该做更重要的事。小米勒若有所思地大声回答:那我就做一个描写农民的人!祖母双手合十,喃喃地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谁也无法让米勒和土地、农民分开。小米勒卓越的绘画才能体现在他对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0,(36):9-9
12月1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东尼·米勒。袁贵仁对米勒的来访表示欢迎,并请米勒转达他对美国教育部阿尼·邓肯部长的问候和访华邀请。  相似文献   

17.
米勒实验是生命起源研究领域的经典案例,在中国它被作为生命起源化学论观点的证据而广泛传播。然而在西方学术界,关于米勒实验的争议持续存在。文章通过对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科学争议及社会影响的分析指出,米勒实验的实证意义已基本被消解,其在大众传播领域有成为科学经典的潜力,它对于20世纪下半叶分子生物学和天体生物学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午     
李乾坤 《现代语文》2004,(11):39-39
故事梗概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海德莱镇在弗兰克·米勒匪帮的暴虐统治下,闹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5年前,新上任的警察局长威尔·凯恩带领他骁勇善战的副手,一举挫败了这股匪帮,生擒弗兰克·米勒。镇法院以杀人罪判处这个匪首以绞刑,但米勒在州府里的后台却设法把原判改为无期徒刑,留下了这条祸根。如今海德莱镇显得安静祥和,凯恩任期届满,将携妻艾米离任。却得知米勒已假释出狱,将乘火车在正午时分到达本镇。此时,米勒的三个同伙本·米勒、詹姆斯·皮尔斯和杰克·科尔贝正在车站上焦急地等候着他们的首领。凯恩离镇不远的地方折转马头,返…  相似文献   

19.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为什么一直以来他都被人们称为“农民画家”呢? 米勒出生于法国的农村诺曼底。年轻时他曾到过巴黎学画,当时的巴黎是欧洲最繁华的都市,但对于米勒来说,巴黎的物价太昂贵了。于是他离开了巴黎,来到巴黎附近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庄定居下来,在这里,米勒上午耕地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下午则在家里画画。  相似文献   

20.
1952年 ,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 ,在密闭容器中 ,通过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 ,一度使人们相信 ,原始大气和海洋在自身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能够合成蛋白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米勒实验对此逐渐失去说服力。现对个中原因作以下商讨 :( 1 )米勒对原始大气成分的假设错误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 ,大气主要由CO2 和N2 组成 ,仅含有少量的CH4 和H2 。米勒将装置抽真空后 ,通入的是CH4 、NH3、H2 、N2 等混合气体 ,因此 ,最终得到的氨基酸不与原始大气和海洋产生的氨基酸相同。( 2 )米勒实验产生的氨基酸无法合成蛋白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