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英美的诗歌中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以狄兰·托马斯为主要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派别。狄兰·托马斯的童年生活是在威尔士斯旺西镇度过的,小镇里的童年让狄兰·托马斯接触到了大自然,这对于狄兰·托马斯今后的诗歌写作生涯是至关重要的,带给了他很多创作的灵感。狄兰·托马斯非常善于意象的使用,在他的诗歌中就像充满音乐的节奏一般,这也是其诗歌风格的显著特点。《羊齿草山》是作者狄兰·托马斯比较典型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其语言风格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狄兰·托马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30岁的澳大利亚籍越南作家黎南以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船》,在威尔士赢得了奖金极丰的狄兰·托马斯奖。该奖以威尔士大诗人狄兰·托马斯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额高达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1.3万元),比英国最著名的布克奖还要多出一万英镑。1978年,黎南生于越南,不到一岁即被父母抱走,以“船民”身份落难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3.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确立语言本体性切断能指与所指的常规联系,使语言在能指符号永无休止的异延中辐射出无穷意义.二者以异延的语言营造异延的诗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赋予诗歌以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诗歌中晦涩、密集的意象运用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虽然在这些诗篇里众多意象相互衬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然而正是纷繁复杂、晦涩密集、纯粹朴实的主客观意象以三种展现方式形成了诗人独有的审美源泉,使得诗人当之无愧地成为英美诗歌史上继奥登以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申彰显词语的物质属性,淡化词语的表意功能,抹消词语与客观存在物之间的界限,将词语从抽象化、概念化的语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力图在语言本体与现实本体之间实现转换.物质性的语言成为二者跨越历史时空、文化时空与诗学时空的汇合点,构成二者诗作中一道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诗歌中晦涩、密集的意象运用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虽然在这些诗篇里众多意象相互衬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然而正是纷繁复杂、晦涩密集、纯粹朴实的主客观意象以三种展现方式形成了诗人独有的审美源泉,使得诗人当之无愧地成为英美诗歌史上继奥登以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杰出诗人和小说家。在小说的创作方面,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写作技能,丰富和发展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哈代更是个杰出的诗人。英国当代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称哈代为"二十  相似文献   

8.
☆走近哈代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他横跨两个世纪,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龚晓睿 《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43-45,48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确立语言本体性切断能指与所指的常规联系,使语言在能指符号永无休止的异延中辐射出无穷意义。二者以异延的语言营造异延的诗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赋予诗歌以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许伟余     
许伟余(1884~1974),亦作伟予,原名许挹芬,生于澄海县苏湾都许厝村(今属澄海区莲下镇)。许伟余是20世纪20至70年代潮汕地区知名的教师、学者、诗人。20世纪30年代及1943~1946年曾任教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国文科。  相似文献   

11.
张立斯 《考试周刊》2010,(21):31-32
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哈代的抒情诗入手,对哈代的诗歌与创作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中彰显词语的物质属性,淡化词语的表意功能,抹消词语与客观存在物之间的界限,将词语从抽象化、概念化的语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力图在语言本体与现实本体之间实现转换。物质性的语言成为二者跨越历史时空、文化时空与诗学时空的汇合点,构成二者诗作中一道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3.
林夏 《河南教育》2010,(11):50-50
《在北方》是一本诗集,作者公刘(1927—2003)。 公刘是我读高中时钟情的诗人。20世纪50年代,爱诗的年轻人中少有不知道公刘的。这位边疆军旅诗人,以《卡瓦山组诗》走出云南,蜚声诗坛。公刘的八行体短章,思想明朗,意象新颖,堪称一绝,我们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当代诗人埃·蒙塔莱(EugenioMontale,1896-1981)是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堪称20世纪意大利和欧洲诗坛上造诣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跨越了20世纪从20年代到70年代的时间,以其反修辞学传统和超凡脱俗的观点表现了半个世纪内处于“生活之恶”重压下的人们内心的感受,并以独特的方式抒写了整个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以来,教育评价领域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testing era)、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评价时期(evaluation era)、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考评时期(assessment era)。与此同时,教育评价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的生命历程是非常独特的,作为19世纪后期的重要小说家和20世纪初期的重要诗人,他的双重面目是显而易见的,孰优孰劣,却褒贬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诗人的哈代日益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哈代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认。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是执当代英国诗坛牛耳者。本文通过诗集的创作过程,诗人的身份问题等视角解读希尼20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发端之作《外出过冬》,旨在揭示其划时代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涛 《教师》2010,(21):123-123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诗坛上第一批重要的诗人之一,曾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他也是美国诗歌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承接人。正如露易丝·博根所说,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诗正像一根铰链,把美国诗歌从19世纪的多愁善感带向了20世纪的残酷现实和真实内心。  相似文献   

20.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意象派诗歌,曾先后几次反弹回中国,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在新诗的开拓胡适、象征派代表李金发和现代派代表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中,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和80年代的朦胧诗人的作品中,无不隐约地闪现着意象派的影子,同时,自20世纪初,许多诗人开始译介意象派。自80年代起,我国学还就中国诗歌与意象派的相互影响,借鉴以及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