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女性写作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女性自我求证的过程.本文以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婚姻、爱情题材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主体身份建设、认同的视角对此时期以小说为代表的女性叙述类作品展开解读.五四时期,女性情爱叙述类文本透露出来的女性自我认同主要显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试图建构的现代国家范式下的“个人”主体地位的认同,但在丁玲的个别作品中,女性意识在“个人”主体地位的追求下已然催生.  相似文献   

2.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许多经典女性形象,其中润叶和晓霞最受他青睐,她们一个温柔执着、一个热情大胆,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下的新时代女性.基于以上分析,从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爱情经历出发,旨在探究在时代背景下女性当时的生存处境、成长困境以及她们身上散发的不平凡魅力,以期为当代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提供一些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从这两个独特的女性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时代的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命运.作为弃妇,她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和丑.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地位与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解读传统文献中的女性形象是我们认识女性地位和男权意识的一个窗口.本文以女性文学视角,分析了敦煌变文中出现的丑妇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男权文化背景下这一系列形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前,女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轨的条件下,我国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状,就业的供需结构不合理,并产生了阻碍女性就业等一系列现象,表现为女性就业的弱化地位,使得我国女性在就业问题上面对市场的冲击加大.为了使女性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提高我国女性的就业率,可以通过法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鼓励女性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从而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的影片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禁锢下的女性,他的影片向观众展现一个个在中国文化氛围的“铁屋子“中女性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她们的生活境遇.本文一一对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妇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时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故事.本文主要是讨论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和这些女性意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典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有着双重文本策略:一方面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的表层故事,而深层意义上,是另一个女性主义形象疯女人梅森.伯莎所体现的女性灵魂深处所蕴藏的疯狂与叛逆,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压抑下不得不妥协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从而充分体现了女性作者身份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虽然近几年我国女作家的写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女作家们都在自觉地强调自己的性别意识.在"认识你自己"和"女人作为人"的命题下,勇敢地选择向男权中心文化挑战的姿态.她们站在女性立场关注女性生活,关注女性情感,关注女性命运,作品中洋溢着浓重的女性主义激情,塑造出一个个勇于追求经济自主,人格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努力召唤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0.
以让·鲍德里亚的仿真世界、约翰·奥尼尔的身体形态以及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意识形态为理论视角,深入探究短视频时代医美直播中女性的"美貌神话".分析发现,医美主播通过线上直播互动构建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以此来连接女性的想象,激发女性的欲望,让观看的女性在仿真世界中产生对自我身体的不认同,最终在充满各类审美标准和商品符号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在技术主义操作下,女性所呈现的"完美"的身体迎合了社会同质化的审美标准,在女性思想、经济、权利逐渐走向平等和自由的背景下,女性再度成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其实质是女性对于自我的不认同和规训.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嫦娥奔月的神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原型,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张爱玲在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叙述了一个女性自觉堕落的故事,在堕落的过程中,月亮的不断变化预示了她下一步的结果及最终命运,包含了嫦娥奔月神话原型所蕴含的心理内涵,即月亮是女性孤寂、苍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独特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整部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女性人物香菱,生得模样齐整、性格温柔、娇憨天真,有着特殊的气韵.但在封建社会中,她不可避免地成了鲜活女性群体中的“应怜”者、男权传统藩篱束缚下的“隐形人”和封建社会“有命无运”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吴承恩的伦理道德观与女性观,也是明代社会个性解放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这声音的出现标志着长期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终于再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女性意识开始勃兴.但现代文学30年所处的历史本身是一个多事之秋,在时代风雨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现代女性意识的嬗变呈现出了纷繁芜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对"鞋"意象内涵的拓展,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道出父权文化钳制下被淹没的女性之声,填补了五四女作家在书写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鞋"这一能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心理内涵,营造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女性世界,进一步阐释匮乏和内囿情境中的女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举与女性——以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女性是被科举制度排斥在外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在这样一个科举社会里,她们却也不可避免地与科举产生种种关联.从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中,可以看到一副体现女性生存轨迹的线路图:从被科举隔离,到欲图参与科举,并通过婚姻干预科举,乃至最后因为科举而被忽视、被遗弃.更为重要的是,男性在得到科名后,便可以只享受科名带来的荣耀和利益,忘却曾经的折磨,但女性却还是沉浸在诱惑与折磨并存的困惑中,这或许才体现了科举影响下的大众,不论是男性和女性,更为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小说中主要有两类女性形象,但无论是他批判的旧式妇女还是他寄予厚望的新女性,几乎都是强势的,造成如此现象主要是因为特殊自然环境孕育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心理.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心理使得我们在赵树理笔下看到了一个父权制游离下的两性和谐的社会.而这正契舍了生态女性主义关于父权制、女性与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健全的女性形象,应是"母性"、"妻性"以及自身"人性"的统一.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性禁忌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性权威文化笼罩下女性形象经常是分裂纯粹的单一品性.在明代人文主义思潮渐渐萌发的情势下,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母亲"与"妓女"这原本两极的原型在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置换、变形以至统一和融合,从而使"三言"具有崭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性绘画私密化叙事的呈现视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个人经验、注重直觉及对男权的反叛.而她们的艺术局限则主要来自其个体内在,以及女性“个人化”绘画与生俱来的脆弱.本文试图从“女性的创作语言”入手,对当代女性绘画的私密化叙事做一个梳理,探讨其存在的独特之处与表述经验;也试图找出当代女性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其创作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将就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出路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