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依次排列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茶经》著于中唐广德二年(764年),主要阐述了茶的起源、品种、产地、焙制工艺、煮茶方法、生产工具和饮茶器皿等,这是一本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王小蒙 《收藏界》2010,(11):53-57
关于瓷器的审美,最著名的应是唐代文人陆羽的《茶经》,对唐代南北窑场生产的茶盏进行了评价,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相似文献   

3.
周凯 《收藏》2015,(10):48-51
在婺州古瓷的发展史上,式样繁多的碗贯穿于其兴衰的始终,可以说是婺州古瓷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从南朝到北宋这一历史阶段,婺州窑瓷碗的花式众多,造型各异,展现出婺州古瓷的精彩风貌。  相似文献   

4.
对于婺州窑烧造类钧乳浊釉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倾向于宋代创烧,浙江省古窑址标本中心陈列的金华铁店窑乳浊釉标本即被标定为南宋-元代。为了全面展示婺州窑的烧造产品,编者为本文配入在浙江考察学习时拍摄的一些婺州窑产品图片,以期读者对婺州窑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谭耀 《收藏》2009,(11):57-58
衡阳是湖南茶业的传统产区,被誉为茶的故乡之一。《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茶经》则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传神农氏为茶祖,神农炎帝陵园就在古代的衡州府炎陵县(今株洲市炎陵县),史载汉代以前已有炎帝陵。陆羽《茶经》里三次提到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钦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州同”。唐代名家杜苟鹤、李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梅尧臣、郑谷等都有咏衡州茶诗。五代楚王马殷进献朝廷的贡品主要就是衡州茶和酃(ling)酒,每年茶“凡百万计”。唐宋时期衡州窑烧造的青瓷茶器较多,且器型多样,品种丰富,也就不足为怪了。色釉品种包括青釉、黑釉、褐釉、青釉铁彩、青釉白彩等多种。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7,(10)
正浙江,自五代吴越国"纳土归宋"之后,上林湖越窑在朝廷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逐步淡出宫廷视线,至南宋时明停烧。此时,以越窑为主的浙江优秀窑工汇聚龙泉一带,传承浙江青瓷的烧造工艺。早期龙泉窑,有的与瓯窑相似,有的有越窑的风格,也有的有婺州窑的特点,大量器物中,可以看到越窑、瓯窑、婺州窑等浙江窑系的烧造工艺、纹饰刀法和青釉色泽。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都发现过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岳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场,以青瓷著称,陆羽《茶经》载其名。其窑址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故亦称"湘阴窑"。岳州窑烧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1988年湘阴青竹寺窑址出土了刻有"(汉)安二年"(143年)的瓷片,盛烧于隋唐,转变于宋元,衰于明清。其分布范围广,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沿湘江两岸散布着不同时期的众多古窑,当地民谣云:"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有人开得窑头山,金银财宝用箩担。"隋唐时期是岳州窑青瓷烧造的鼎盛期,产品种类丰富,青瓷质量佳,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8.
禚振西 《收藏界》2014,(1):57-62
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我国发现和采摘茶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据“茶圣”唐人陆羽在《茶经·七·茶之事》中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资料源自《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此处,古人将茶写作“荼”字。  相似文献   

9.
周凯 《收藏》2018,(7):74-79
粉盒,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原始瓷中,而后漆器、金银器中也有发现,宋以来,伴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兴起,瓷质粉盒由此应运而生,后历经明、清制瓷工艺的巅峰潮一直沿用至民国阶段。宋婺州的粉盒就是这浩瀚青瓷粉盒发展史中一支不容小视的分支。本文通过对粉盒发展脉络的阐述,结合宋以来婺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瓷质粉盒的对比,介绍金华地区出土的宋代瓷质粉盒高超的精湛技艺,展示粉盒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茶艺     
《上海集邮》2008,(7):14-15
茶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有“国饮”之称。《神农本草经》(TP12-3)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述。唐代陆羽,被奉为茶圣(1997-5-2,1996年坦桑尼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小型张,图1)。“羽嗜茶,著茶经三篇(TP12-5),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自从陆羽生人间,  相似文献   

11.
柴菲 《收藏》2007,(3):167-167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中心窑场黄堡窑址临近唐代都城长安,经历五代,北宋、金、元,到明代终结,共有800多年烧制瓷器的历史。《中国陶瓷史》一书高度评价了耀州窑的艺术成就,将其列为中国六大窑系之一,并确认耀州窑为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陈硕 《收藏》2018,(1):100-111
按照唐代《羯鼓录》关于鲁山花瓷腰鼓的记载,位于河南平顶山境内的鲁山段店窑,在历史上很早即名声大噪。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民窑,而是历来被官府重视,且窑群规模宏大、烧造历史悠久、生产种类繁多名窑,虽经历次发掘,出土过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但人们仍远远没有认识它。  相似文献   

13.
阎焰 《收藏》2014,(5):82-91
磁州窑是宋、金、元、明时期华北地区极其重要的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古时属磁州辖境,故名。据田野考古调查,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入12世纪(北宋—金之交)之后达到鼎盛,元明衰落,及清仍继续烧制,整体窑业烧造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遗物较多。历史上关于宋代磁州窑瓷器生产使用的文献尚未见到,所见材料记载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有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  相似文献   

14.
西安  晓明  天竹 《收藏》2014,(21):158-159
初秋时节,陶瓷收藏家们十分关注的以耀州窑为主题的首届古陶瓷艺术沙龙,在西安柴扉阁举办。虽然与会者不多,却聚集了耀州窑最著名的考古学家、陕西省收藏家协会负责人、收藏家、企业家,以及陕西两家最重要的文化与收藏媒体。柴扉阁博物馆馆长黄晓明简略介绍了耀州窑的历史成就。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终烧于明代,历时800余年,影响到河南临汝窑、宝丰窑,南方广州西村窑及广西的永福窑等诸多窑口,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中国陶瓷史》一书将耀州窑定为六大窑系之一。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乔连学  相似文献   

15.
雨岚 《收藏界》2014,(1):56-56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从神农时代算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从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算起,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岁月。而作为茶文化的物化载体——茶具,特别是陶瓷类茶具,也经历了悠悠岁月,从陶到瓷,从粗放到精致,到了唐代,终于出现了专用茶具。  相似文献   

16.
金溪窑探密     
吴定安 《收藏界》2011,(2):52-55
江西金溪蕴含着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两宋时期的金溪窑属以景德镇湖田窑为龙头的青白瓷窑系,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已有涉及。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编著的《古陶瓷收藏与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对金溪窑也作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云 《收藏界》2012,(5):58-61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创烧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史书最早记录青白瓷者为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白不用”,其后,许多记录青白瓷的墨迹就留住历史的长河中。如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何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  相似文献   

18.
周凯 《收藏》2020,(2):62-65
蛙在我国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中就刻有属于它的文字。汉《说文》:"?,虿也,从虫圭声。"或书作"鼃",在当时相关史料记载里,古人亦常唤蛙为"虾蟆"。《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又如《水经注》记载:"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除了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蛙有关的纹饰造型在文物中也有出现。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带有蛙浮雕的陶器。陶器上的蛙,有着饱满圆鼓的腹部,背上布满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凹孔像级了褶皱的皮肤,四肢呈张开状趴在器身表面,保持着准备跳跃的姿势,这是迄今为止陶器上发现最早的蛙纹。而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绘制有蛙纹的彩陶。先秦时期,在象征着身份礼法的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带有蛙的装饰。历史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在婺州古瓷中又一次大量出现了它的身影。近年,金华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婺州古瓷,其中一些带有蛙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海军 《收藏界》2014,(9):68-75
长沙窑是一座商业性瓷窑,古称为石渚窑,因窑址在湖南长沙市以北30公里所辖的望城县铜官镇书堂乡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长沙窑的窑区除了瓦渣坪之外,谭家坡、陈家坪、廖家坝、胡家垅、蓝家坡、蓝岸嘴等都是遗址区域。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兴盛于中晚唐时期,而衰落于五代时期,其烧制时期仅150年左右,但其生产的产品器型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却是当时任何一个窑口所罕见的,长沙窑的香具亦是如此。长沙窑香具上所展现的各种类型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根据对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结果统计得知,长沙窑所生产的香具主要以香炉为主,兼有配套使用的瓷盒,其中香炉和瓷盒均可细分为多种样式,这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主要以1983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单位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同样也是以此次调查发掘为基础。根据对馆藏长沙窑香具统计得知,香炉共有27件,瓷盒及盒盖共计两百余件,现针对相关器物的具体造型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1,(2)
[重要看点]为动态保护古窑,传承明代葫芦窑的古法技艺,由景德镇市文化部门主管、景德镇市古窑历史博览区、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古柴窑研究保护中心推动,著名文博专家周荣林,亲率9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组成全面系统的百人复烧团队,恢复传统纯手工制瓷松柴烧造,完美复烧明代《斗彩帝王杯》,以其举世瞩目的烧造高度,必将再一次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