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杀作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已经广泛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正在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作为青少年接触最广泛的家庭和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自杀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加以努力,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压力和困惑面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育相对不成熟的青少年,也大多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在部分学生中滋生,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消极退缩,因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败和一些压力就会自杀。这正反映了当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事实,应当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综观青少年中发生的各种自杀事例,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它是生命意识过于浅薄的表现,是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杀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青少年人群死亡的第一要因.如何具体开展自杀预防教育却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界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分析日本的学校三层级预防体系、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援助与研修项目、整合自杀预防与身心健康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19年爆出不少因为电信诈骗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再加上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问题的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也让失去孩子的家庭遭受无法承受的痛苦,增加了社会负担。青少年学生这种对生命轻视的现象,体现了当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的缺乏,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文章旨在探讨关于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的各方面因素,解释什么是生命教育,并针对如何在现实中推广和加强生命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特别关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  相似文献   

6.
王怡 《华章》2011,(12)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很多自杀现象.笔者对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认真客现的分析,提出了帮助青少年走出自杀误区的建设性意见.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各界共同关爱青少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挫折是人在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大、中学生自杀以及杀死亲人等人间悲剧,足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重视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此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生物学是与心理素质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科。理应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小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这些孩子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责任心缺乏、外界压力大以及整个社会缺乏对小学生挫折教育关注。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我国命运的大事,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迫在眉睫。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小学生挫折教育,建立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方能有望实现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网上的数据表明,我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失去生命,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有人因开学前作业未完成跳楼,有人因被父母批评几句跳楼,有人因考试失利跳楼,有人因被同学欺凌而割腕。。。。。更多的孩子面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有过轻生想法,只是没有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0.
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屡屡发生的青少年自杀、凶杀等事件给学校、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开展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可以完善青少年的主体发展,也可以给预防青少年自杀、犯罪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微博天下     
每40秒钟就有一人自杀
  央视新闻:世界卫生组织首份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一人死亡。自杀是15~29岁青少年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实大多数自杀可以预防,远离自杀,珍爱家人,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幸福     
李玉芳 《中国德育》2013,(22):40-43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教育与幸福”。自古至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最大心愿。但事实上,很多人却未能如愿。据2008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在座各位感到不寒而栗。在自杀的人群中,有青少年,有中老年,有学生,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也许他们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幸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影响、人际关系紧张、学校学习生活压力大、挫折承受能力较差、思维方式不成熟等。大学生自杀有一定征兆,可以采取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建立家庭学校双向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等措施来预防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内因主要是青少年的身体的早熟和自我意识的快速觉醒导致的自控能力弱;外因主要是目前没有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早熟相适应的教育和生存环境,即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性教育和美育教育方面严重缺乏,与当前身体早熟和意志早熟的青少年的现状十分矛盾,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进行综合治理,重视性教育,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常常见之于报章杂志等诸媒体。据我国权威机构统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巳成为16-34岁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青少年自杀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学生自杀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自杀的原因复杂多样,有很多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理问题。可造成他们心理脆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该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当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并明确指出,解决青少年自杀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突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应有的责任意识,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韶华学年,推演学辩,穷极自然之奥秘,达求生命之真谛,流年岁月,永远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状况不稳定。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无法正确对待生死,并导致了严重的青少年自杀或他杀问题。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应当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生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自杀心理分析与父母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自杀既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问题,它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很多专家、学者将其作为社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其主要责任在家庭,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长的素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自杀的心理过程,揭示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根本原因,父母是孩子珍爱生命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等内外因素,造成了青年学生危机意识下降,缺少积极进取的意志,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通过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来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受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石澍东 《教育》2012,(34):54-55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于中考、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在客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我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在大学生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占学生总数达16%以上。由此反映,大、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