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两句诗:“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其中的“沉塘坳”,现行人教版中语教材注释:“沉塘,深塘。坳,水边地。”这种见解令人产生许多疑惑,值得商榷。其一,该诗是一首古体诗,不能也不应该必须视“沉塘坳”与上句中的“长林梢”对仗,把它分解为在结构上、词性上分别与“长林”、“梢”相一致的“沉塘”、“坳”这样两个词语。  相似文献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句,部编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作了如下注释: [罥(juan)] 挂的意思。[长(chang)]这里是高大的意思。我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高者挂罥长林梢”的上句是“茅飞渡江洒江郊”。“飞渡”之“飞”,是用来写屋顶上的茅草的,形容这些茅草被风卷走,越过大江时的速度很快。“洒”字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茅草在风中从空而降的状态。接着就是“高者挂罥长林梢”,写的是一部分茅草飘落在高处的林梢上。“挂罥”连用,  相似文献   

3.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写道:“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里的“沉塘坳”应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有的挂长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原教材的注释也说“沉塘坳”是“落在水洼里”,都把“沉”字作动词解。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首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是其中的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被风吹起来的茅草,往高处去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往低处去的飘落深深的池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多音字很多,应如何准确地掌握、运用呢?这里笔者分五类浅析常见多音字的辨别方法。一从词性上辨别此类多音字因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例:“长”,读 zhǎng 作动作,读chǎng 作形容词;“发”,读 fā作动词,读 fà作名词;“尽”,读 jǐn 作副词,读 jìn 一般作形容词;“藉”,读 jí作形容词,读 jiè作动词;“龟”,读guī作名词,读 jūn 作动词。……这种类别多音字,只要我们根据语境判断出词性,便可准确地辨别读音。二从表达意思上辨别此法适用于多音字的词性相同时。例:“颤”,动词;读 chàn 表物体振动,读 zhàn 表人的抖动;“壳”名词,读  相似文献   

6.
明代著名杂剧家徐渭,诗文书画俱佳,也是对联高手。四川长宁县朝云庙的一副对联便是他的杰作之一: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其上联第一、三、四、六、八个“朝”字读zhāo,早晨之意;其余读cháo,意为朝拜。下联的“长”字第一个读cháng,“长水”为水名,第三、四、六、八个也读cháng,经常之意;其余读zhǎng,  相似文献   

7.
“长”读作“cháng”和“zhàng”,是两个词性、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长”读“cháng”时,是形容词,它的基本义是“两头的距离大”。“长”读“zhǎng”时,是动词,它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清新明快、妇孺皆知的诗,为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而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读音素有争议。笔者认为此处应读“zhòng”,不应读“chóng”,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9.
怎样读才对?     
今年《幼儿教育》第五期发表的《四声歌》共十首,其中有三处不妥: 1.第三首中第二句“我吹一只号”的“号”,在普通话里有两种读音:①作名词时读“h(?)o”。②作动词时为“h(?)o”。显然,这  相似文献   

10.
自由诗漫论     
一诗而有“自由”的名称,那是在五四时代“诗体大解放”中出现的,以后被沿用下来。从五四诗论里可以知道,在新文学里,自由诗最早是对旧体的格律诗而言的。五、七言一类的旧体诗,讲求平仄、音韵、对仗、声律,“诗当废律”,新诗打破了这个“镣铐”,它运用白话口语,诗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平仄,甚至不要押韵,“不复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12.
猛然一看,似乎令人感到有点玄不可测,索然乏味,然细细品味则会使你感到它格调清新、妙趣无穷。原来,“朝”这个字它有朝夕的“朝”(zhāo)和朝拜的“朝”(cháo)两种读音,“长”也可分别念作长久之长“长”(cháng)(长与“常”谐音)长之“长”(zhǎng)(“长”与“涨”谐音)。读准字音,配上节奏,对联就成了。yún zhāo zháo chāo zhā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sàn云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散cháo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潮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消。这样一读,我们马上可以看到了对联展现给我们的江心寺周围云起云散,潮长潮落的雄伟景象;吟诵起来,也是抑扬顿挫,郎郎上口。尤为难得的是:它一别于其他对联,连用八个同字,使对联画面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给人以耳目一新,奇巧诙谐的感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五言古体诗歌创作中,将近体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上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以两句为基本单位去研究它的格律,其五言古体诗格律上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为基本式,即上下两句末两字不看,前四字保持平仄两两相间,上下相对。另一种为连调式,即平仄比例为五五式或四一式。以整个诗篇去研究,则句与句之间也往往遵循一种格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是两个句子相对,所谓“相对”是指哪些方面呢?有严式和宽式的分别,严式要求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一、严式: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这首诗的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对偶句。拿五六句来说,两句字数相等,都是七个字,结构也相同.都是“状—谓—宾”式,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很严整。平仄相拗,前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后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很工整,两句没有重复字.这足严格的对偶.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是这样严式的对偶.绝句不用对仗,若用可以在第一二句,极少数在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16.
古体诗二首     
《现代语文》2005,(8):45-45
评点:河北省鹿原市获鹿镇二中初二(3)班高同学函寄来古体诗二首。因来稿字迹比较潦草,《咏星》最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不知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望请见谅。我们都知道,古体诗对于平仄压韵要求极高,限制颇多,尤以律诗为甚,上下两句对仗必须工整。显然上面两首诗都不符合规矩。如第一首《书梦》四句最末一个字均不压韵,平仄也不符合规矩。就拿普遍的四句诗为例,可二句四句压韵,也可一、二、四句压韵;平仄则需为平平仄平或仄仄平仄。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11册中的《少年闰土》,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疑难点,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一、关于“正”、“供”、“要”、“畜”、“奔”五个字的读音和含义: ①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句中的“正”,读zhēng。不读zhéng。。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供”,读gòng,不读gōng。“供”,把香烛祭品等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前面,表示敬奉;“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②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句中的“要”,同“邀”读yāo,不读yào,《现代汉语词典》第1326页有注。。yāo他捕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当一位学生读完“我们姐弟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句,另一学生突然举手发言——生:这句话中有两个“种”字,第一个读“zhǒn%”我认为第二个应该读“zhòn%”四声。因为这儿的“播种”是“种植花生”的意思,是个动词,所以应读  相似文献   

19.
傅燮诇,是灵寿傅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自幼才思广选,创作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他传世的诗集中五、七言古诗有七十一首,这些诗既有古体诗的一般特征,又体现着近体格律诗出现后古体诗的流变——诗人在创作时故意使用“拗句”使之平仄对仗,同时一部分诗还具有乐府诗的特点.对他的古体诗从体裁角度进行细分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古体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四省市编六年制小语课本(试行本)一册第十六课《大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字在这里应读成“wàng”,而教材却错注成“waǎng”。“往”是个多音字。读“wǎng”时,当去、到讲①作动词用,如:往返、来往。②作介词用,跟处所词组合,用在动词后。如:车开往北京;信寄往大连。③副词“往往”也读作“wǎng”。“往”作介词用时,组成的介词结构只有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