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一诗自见于孟棨<本事诗>以来即引发了无数争论,有以此诗为伪诗者,有以此诗为杜牧诗者,而关于诗歌中之本事更是见仁见智.本文结合有关本诗、本事的文献材料进行分析认为,<兵部尚书席上作>一诗为杜牧原作.  相似文献   

2.
宋人洪迈谓杜牧<阿房宫赋>为模仿杨敬之<华山赋>之作;今亦有人认为<阿房宫赋>缺乏新奇立意,且多"虚词滥说","其所以为人传诵,主要在于辞采之富、造语之工".本文对此作出辨析,肯定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3.
杜牧的这篇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据<旧唐书>敬宗本纪载:唐敬宗李湛十七岁即继位,沉湎酒色,酷爱游猎,荒理国事.青年杜牧(当时只有23岁)在唐敬宗与秦始皇之间发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写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怀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以动人的艺术魅力将<阿房官赋>这篇不朽的散赋呈现于世,表现出一个真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樊川集>中<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一绝>、<题桃花夫人庙>四首咏史诗为例,探讨杜牧诗歌为人所称道的"翻案"之不足,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廖淙 《现代语文》2005,(12):28-28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因其华丽精美的骈赋形式和"借古讽今"的创作思维,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时值唐朝末期,经过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盛世"后,晚唐局势每况愈下.面对衰颓的政局,诗人杜牧不能不感觉到"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政治热情,所以,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借秦朝的败亡之因--奢侈糜费来警戒当时.  相似文献   

6.
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藏于中秘、靠抄本有限流传的<大戴礼记>得以普及,对它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朱熹与杨简可谓代表.与朱熹相比,杨简对<大戴礼记>多持肯定态度.他将<大戴礼记>放到儒家思想特别是心性思想的语境中加以关注,提升了<大戴礼记>的思想意义.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先圣大训>中.但<先圣大训>最大的特点不在文字校正、训释,而在以圣言张目,以经典注我.尽管如此,<先圣大训>有关<大戴礼记>的研究对后来者仍有影响,如清代孔广森作<大戴礼记补注>、汪中作<大戴礼记正误>即多有征引.  相似文献   

7.
<正>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赏析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众多传说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的。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  相似文献   

8.
杜道坚认为历来为<老子>作注的人,皆没有探索到老子著书的本意,他作<原旨>一书提出,<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与世事密切相关的资治书.他从治道,无为,民本,政务,刑法,教育,兵事,外交等方面,发隐抉微,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的大义.这是老学史上的一大突破,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古人稿费,顾炎武先生列过一个清单: 司马相如给陈阿娇写<长门赋>,600个字.得铜100斤(汉时一斤有258克); 杜牧给韦丹写<韦公遗爱碑>,500个字,得绢300匹; 韩愈给韩宏写<平淮西碑>.1500个字,得绢500匹; 皇甫浞给裴度写<福先寺碑>,3000个字,得绢18000匹;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