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勾践灭吴》中的“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一句,上文是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的计策,向吴国求和;下文勾践说:“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  相似文献   

2.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  相似文献   

4.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说文解字》对“誓”解释如下:“誓,约束也,从言折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誓”的本义是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如《汤誓》,就是汤讨…  相似文献   

6.
清廷首倡对太平军“合防”者辩向玉成“合防”,为“合数省兵力防堵太平军”之简称,乃清廷为对付太平军而提出的一种军事战略。关于其首倡者,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在《清季军事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1971年版)中,认为此议乃咸丰十年(1860年)江南大营再溃后...  相似文献   

7.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 坤 (或阴) 与乾 (或阳) 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 《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文对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 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指出:因“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引发的官秩与品服“错位”的学术问题,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早已明确解决,以示不掠前贤之美;进而指出:陈氏所引”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这一核心论据,乃从《十驾斋养新录》转引自南宋王《野客丛书》;实则王氏此条材料乃“蹈袭”北宋《蔡宽夫诗话》而来,并订正了《宋诗话辑佚》辑录此条在校勘上的失误。在甄辨白氏“着绯”不在江州司马任及其“假绯”、“加朝散初着绯”之年代等实质问题,皆能援据典制,结合诗人行年及仕历,并以白诗作为内证。可资治白诗及研究唐代职官、服色制度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管子·轻重》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相似文献   

10.
“欸乃”≠“啊哎”─—与罗鑫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初中语文第四册柳宗元《渔翁》诗有“乃一声山水绿”一句,课本注解为:“在绿水青山之中听见摇橹声。乃,摇橹声。”为此,罗鑫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乃”释意辨》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一、英文“Logic”众所周知,现今“逻辑”一词是英语“logic”的译音。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1853-1921)在《穆勒名学》(1903译自穆勒的《逻辑体学》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但他在书的按语中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辩学启蒙》。曰探、曰辩,皆不是本学之深之相副。必求甚近,姑以名学译之,”可见严复并不主张音译“logic”,而主张意译“logic”为“名学”。不过首次把“logic”译为“名学”的人却不是严复,“名学”一词最早见于1824年(清…  相似文献   

12.
逻辑层次,乃由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过程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这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章法结构中寻得它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即从“二元对待”(含“对比与调和”)、“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等层面切入,作对应之探讨,以凸显出层次逻辑系统在哲学与章法学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5.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6.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捕《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雪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相似文献   

17.
一、高中语文第六册 1、还穿着破棉袄的他,觉得浑身躁热起来了。(《春蚕》) 句中“躁热”一词用字有误,遍查辞书,“躁”字均无“躁热”词条。细索句意,“躁”应该为“燥”,取“干燥”意,而非“性急,不冷静”之意。查《国语小辞典》,有“燥热”一词,释为“热而干躁”,根据文意,此句正应该用“燥热”一词,“躁”为“燥”的别字当无疑义。 2、只有浆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西湖漫笔》) 句中“欵乃”之“欵”是错别字。因为“欵”是“款”的异体字,“欵乃”应作“欵乃”。“欵乃”才为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或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柳宗元《渔翁》诗中有“欵乃一声山水绿”的名句,唐元结亦有《欵乃曲》行世。“欵”与“欵”因字形相近而混,从《康熙字典》中引有“欵”(欵)字条释曰:“按旧注,引‘款’乃橹声。不知欵乃之欵本从矣,从欠,音倚亥切,乃相应之声,与款无取义,乃俗误书耳。”这段话很透彻地说明了“欵乃”实为“欵乃”之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书》所述高后所诈称惠帝子,有脉络不清之处,时间亦有错讹,遂致《汉书人名索引》有关人名亦生失误。兹参《史记》作一 理,不避钉 之嫌,希求小补于史云尔。史料皆于括号中注中华书局点校本卷数及页码,以/号区分卷与页,两书省称《史》《汉》。少帝(有二人) 孝惠皇后亡子,后宫美人有男,太后使皇后名之,而杀其母。惠帝崩,嗣子立,为少帝。高后四年夏,少帝乃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太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所为。”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作乱,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太后下诏废之,遂幽死(《史》9/40…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史记)选读》(2005年6月版)选有岱隹阴侯列传》一文。当中有这样一段话:“(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日,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相似文献   

20.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赵延龄虚实相生,乃源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第二章)。有与无、难与易本是一对矛盾,但却是相生、相成的。这一辩证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以,也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中,并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重要规律。万物变化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