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个体、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性。早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认为不同文化的儿童教养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30-40年代,该学派对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进行研究,60年代后,则转向对文化内部的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通过回顾"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对当今教育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几点启示:应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文化氛围,开展性别教育,引入科学的性教育,利用新媒体实现共同学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3.
多数人认为儿童发展研究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对于人类学领域相关研究则了解甚少。因此,为使当代的儿童教育建立在对儿童更广泛的了解之上,有必要从人类学视角对西方儿童发展研究作一概述,以形成更适合于儿童成长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可以概括为如下3个主要方面:文化之网上的儿童、主位的儿童、具体的儿童。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对分析教育问题很有价值,例如对当今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自主发展这3个议题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然而,认识和了解当代儿童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一大课题。因为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对儿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本文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人视野中的儿童和儿童生活。这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摆正成人和儿童的位置,从而使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7.
李屹 《江苏教育》2022,(31):39-43
大卫·兰西的《童年人类学》是“一本童年与育儿的百科全书”,阅读《童年人类学》可从“文化”“教养”与“游戏”三个关键词切入,即找寻“濡化”与“习得”中的儿童文化精神,理解跨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教养之别,回归自然活动中的儿童游戏主体。《童年人类学》的观点对当下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类学的“成长”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人类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人类学的个体成长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教育人类学的"震撼"隐喻,喻指个体成长中的震撼经历。对教师而言,"境遇性"就是重要的震撼经历。教育人类学的"沉醉"隐喻,指的是人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对教师而言,"沉醉"意味着教师的非理性投入精神。教育人类学的"民族"隐喻,指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深受文化的影响。为此,要突出教师发展的"文化性"。教育人类学"自由"隐喻认为个体发展是自主的。因此,它突出教师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进化学的观点出发,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儿童教育本质,认为儿童教育本质上是社会主体之于儿童主体的文化传递(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种观点并不忽略儿童的主体性,而是基于“儿童主体”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类社会的文化特性提出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