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孙先生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现在中山县)翠亨村人,生于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曾改名中山樵,后来就通称中山。中山先生家地务农,父亲曾学过裁缝,以缝纫的收入补助农耕之不足,生活是很贫苦的。中山先生出生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六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三年。这一时期正是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摧残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初期。中山先生幼年喜听洪杨故事,产生爱国思想的萌芽。从一八七八年到一八八三年的六年间,中山先生随母亲居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提出的教育立国、革命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民国初期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一波大发展,并率先发起了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对新教育的创建。在今天,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的办学传统,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向欧美学习。为了拯救中国,孙中山不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且他还接触到各派社会主义思潮,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从中吸取了一些他认为有益的思想。十月革命后,他迫切地要求和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联系,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这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山先生认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评论性的短文。命题为“纪念”,立意在评沦,目的则在回顾总结历史以展望中华民族革命事业的未来。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5小节)阐述孙中山先生伟大的历史功绩。“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言点题,并对中山先生先作总的评价。然后,从革命斗争和思想贡献两方面肯定中山先生的功绩。三个“纪念他”分述了三个历史阶段中他对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之后又以简洁的一句概说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后人的深远影响,自然过渡到下文。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不过,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中山先生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经济思想在理念先进、推理严密、白成体系的背后,也包含着一些不合理、矛盾之处.正是这些不合理、矛盾之处,使得他的信徒在其百年后争吵不休,直至分道扬镶.  相似文献   

6.
三月十二日是我們偉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中山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是有他傑出的貢献的。他一生在苦悶中摸索前进,最后終于走上了救国的正確道路,这是由于他接受了十月革命的教訓。十月革命給予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俄国革命的胜利,給中山先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使他晚年的政治思想有了很大的轉变。这是一个偉大的轉变。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他說:“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个嶄新的时期。”历史事实就是如此。当中山尤生正在追求革命成功的道路而感到徬徨的时候,看到了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这位“先进的中国人”、“偉大革命家的模范”,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乃至全人类历史上將永远放着光輝。毛主席說:“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綱領与統一战綫的政策,实为处在半殖民地地位的大革命家对于中华民族最偉大的貢献。”这个論断科学地評价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論与策略的历史意义。本文不拟闡明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論与策略本身,而試圖研究形成其革命理論指导其革命策略的世界观——哲学思想,从而探討如何进一步繼承、發揚孙中山思想遺产里优秀进步的东西。中山先生生活在兩个偉大时代的交替时期:旧的  相似文献   

8.
与地方军阀"自治"不同,孙中山和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治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民权,他们都深刻认识到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基础.不同的是,孙中山所主张的自治是半自治,而毛泽东则主张全自治,他们的地方自治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改造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1926年,鲁迅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中肯定了孙中山一生中的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二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三是完全彻底的革命风格。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孙中山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作出很高的评价。1940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尊奉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始终是革命的先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在国外也被公认为世界伟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家中,能象孙中山那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之中获得如此众多人士的尊敬和学习,实属罕见。但是,对孙中山一生的总体评价,并不能替代关于他的思想方面的学术研究。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了多领  相似文献   

10.
王渊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111-113,117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倡导国民教育,重视培养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革命素质,注重改造国民性,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方式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其国民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有高深诗歌修养的革命家。他认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精粹之美和格律之美是别国难以相比的。他的诗论和诗词联语作品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宝贵财富,对繁荣传统诗词的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黄花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很看重黄花岗烈士墓,关心它的建设,百忙中多次致祭,或亲自去,或派人去。这是他重视自己开创的革命事业的表现,也有振奋民族精神,教育革命同志和民众的目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政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是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学之一,他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发表的章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分析了孙中山先生成长为一个革命家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贡献,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为孙中山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家有 《历史教学》2005,1(8):15-19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他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他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孙中山集体人权观的内容、成因以及深远的意义。认为,顺应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革命任务的需要,是孙中山集体人权现形成的政治根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与个体人权观念的隔离和对民权政治的祈盼,是孙中山集体人权现形成的经济根源;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因大而遗小”的思维方式,是孙中山集体人权观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就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特别是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和重德精神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述与评析。认为孙中山光大、高扬、拓展、升华了这些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与孙中山──兼评孙中山的革命战略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处理反帝反封建两大革命任务之间关系时,总是坚持优先对内(即把推翻清朝和北洋军阀统治放在优先位置)。在准备和发动广东起义,惠州起义和山东起义中,他都未加区别地采用了这一战略和策略,力图争取日本朝野的支持,这不能不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孙中山在运用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