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孩子,你的妈妈我今年45岁了,换句话说,我到"更年期"了。当然,我也记得很清楚,你今年16岁了,用你的话说,"别忘了我也是青春期"。我知道你不希望我用一个词——“叛逆”,你觉得这个词本身就不公道,就界定了你做的事总是错的,你喜欢用“青春”。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只比我大两个月的小表哥,小名叫"逗逗",他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帅哥,不仅得到了所有亲戚的喜爱,甚至在女同学中也有极高的人气。他究竟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一、他的小名很多小孩子名叫"豆豆",都是"豆子"的那个"豆",他的小名却是"逗你玩"的"逗"字。这个名字,可真是人如其名哪,他非常的能说会道,经常把我逗得哈哈大笑!不过,我更喜欢叫他“豆芽”“逗仔”“豆包”……哈哈!表哥虽说比我大两个月,可个子和我差不多高。他长得又白又瘦,细脖子、细腰、细胳膊、细腿,简直就像个“白骨精”(偷笑),更重要的是他怎么晒都晒不黑,我羡慕死了!和他站一起,我就是个小黑妞,呜……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在他的《教育的两个名字》一文中说,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相似文献   

5.
贪多嚼不烂     
"师傅,我又遇到困惑了。"我下课后刚走进办公室,我的徒弟小潘老师早已"恭候多时"了。"什么困惑?说给我听听。"我放下课本,坐了下来。小潘一脸的无奈,说:“师傅,这次我们五年级进行了一次语文统测.我班上的成绩考得不太理想。”“嗨,我当什么事呢,‘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呗。”我安慰道。“我不是为这个感到困惑。”小潘接着说:“我平时上课的知识容量都比较大.节奏紧凑.该讲的知识点一个也不放过,要求学生该掌握的也一点不漏掉。并且还会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6.
数字声音     
"相信学生就是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9月9日,中山大学学生自主网站5D空间暨中大手机网上线仪式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5D空间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并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进行内容维护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5D空间”是“我的空间”的谐音,同时“5D”也代表着网站的5大板块,也有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名字的故事     
在学生时期很多人都会有绰号,被取了绰号的人通常都不会太喜欢,小时候我就很讨厌自己的绰号,但同时又很明白这个绰号我是不可能丢得掉的,因为这个绰号和我的名字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很多小朋友都问过我,"管家琪"是不是我的本名。大概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点怪吧!我猜很多小朋友八成是觉得"管"这个姓比较少见,然后第二个字居然还是“家”,那连在一起不就是“管家”了吗?“管家琪”确实是我的本名。“管家”也确实是我的绰号,只不过是我在念大学时的绰号。我和哥哥、弟弟都是相差两岁,哥哥学医,念书时间长,有一段时期我们个个都在念大学,他们俩的绰号也是“管家”(是不是好没创意啊),因此在那个时期,每当有同学打电话来说:“我找管家,请问管家在不在?”只要是我爸爸或妈妈接的,都会这么回答:“我们家有三个‘管家’,你要找哪一个?”  相似文献   

8.
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至今已经举办了四期"小先生讲坛"活动,而身为小先生们的指导老师,我在协助他们完成各项工作之时,也产生了一套培养学生成为习作评改小先生的尝试之法。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时间内,我又结合学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的"二次作文"系列活动,用心揣摩,仔细聆听,勇于实践,勤于反思,逐渐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更令人惊喜的是我自己的讲评习作的能力居然也逐渐提高了,这正是“教人者教己”!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两座大山”下有“小先生”。  相似文献   

9.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9):25-25
小学语文课文《给颜黎民的信》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句话有两个地方的搭配似乎不当。首先是"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是一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是“地方”,“一件”是它的一个定语。现代汉语里只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件……地方”这样的搭配习惯。其次是动词“通知”与第二个宾语“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的中心语搭配也不当。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班主任》2009,(11):57-57
五年级的一堂课上,我让学生选择一样事物比喻自己,有的学生把自己比作熊猫,有的比作苹果,有的把自己比作老虎……正当我开心地听着学生的交流时,一向活泼开朗的婷婷站起来说:"我把自己比作冰箱。"我以为她接着会说“因为冰箱里有许多好吃的,而我是个美食家”,可出乎我的意料,她却说:“冰箱是孤独的,它的心是冰冷的,而我没有好朋友,也不爱交朋友,所以我的心也是冰冷的。”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教育》2009,(13):34-35
由于曾经热爱数学——不过,却从未参加过什么“奥数”培训班,也没请过什么“奥数”家教——笔者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杨东平教授对“奥数”的攻击:然而;理智却告诉我,杨东平教授关于“奥数教育”的言论确实不无道理——“奥数教育"之言,的确甚于"黄赌毒"。  相似文献   

12.
四季     
林昕潼 《小火炬》2014,(7):67-67
柳条长长, 她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温柔地说: “我是春天。” 青蛙呱呱, 它拍拍雪白的肚皮, 神气地说: “我是夏天。” 菊花朵朵, 它迎着秋风, 不住地点头: "我是秋天。"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10,(10):32-32
爸爸从云南给我带回来一个"小老虎挂件","我"一直把它戴在身上,因为小老虎里藏着爸爸对"我"的爱;虽然妈妈颁发了禁止小笼包令,但吃着香喷喷的包子,"我"心里暖暖的;从那之后,这件事便成了“我’的秘密,这个秘密是甜蜜的,“我”会把它深深地藏在我心里,用爱去回报“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动人温暖,我们一直为你保存。  相似文献   

14.
琚金民 《教育文汇》2010,(10):53-53
女儿又有两篇作文发表了。我说这是双喜临门,女儿把它叫做"重庆"。女儿高兴极了,在家门口边跳边大喊:"我同时发表两篇文章啦!"很快,她就出去了,估计是找她的小伙伴"炫"去了。没过多久,女儿就回来了。我笑着问她:“冰冰,今天‘炫’了一把吧?”冰冰说:“她们不在家。”  相似文献   

15.
《宁波晚报》报道,《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刘震云作品的语言差错"审读报告":他误把"打摆子"当成"伤寒",把皮影误作木偶,把“黄钟大吕”错成“洪钟大吕”,《手机》中严守一的年龄前后三次提到,却不统一……面对读者为自己作品挑出的错,作家刘震云表示感谢,且不讳言“我对汉语,还有许多盲点和误点;我对生活常识,也有许多盲点和误点”,并表示“咬文嚼字使人进步,稀里糊涂使人落后”。  相似文献   

16.
黎加厚 《电大教学》2011,(4):111-111
我第一次听说"电子书包"是在1999年,最早是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实验推广电子书包,这是早期的一种电子课本阅读器。同一时期,香港和台湾也开始"电子书包"的实验项目。后来听说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试验推广一种手持式阅读器的"电子书包"。2003年,根据克利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当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书包”。  相似文献   

17.
教研活动时,耳边会不时听到老师们困惑的声音:"新教材的歌曲作品太多,一学期无法完成所有的歌曲教学!""歌曲教学不难,难的是不知该如何深入下去?"这些声音引起我对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思考。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阅读教学都有"精读"和"泛读"课文,那么我们的音乐课是否也可以有“精唱”与“泛唱”歌曲呢?  相似文献   

18.
Unit5 1. "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ll?""Yes, I do."“你有乒乓球吗?”“是的,我有。” "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t?""No, I don't"“你有乒乓球拍吗?”“不,我没有。”  相似文献   

19.
孙梅 《考试周刊》2012,(50):11-11
当同学们陆续走出中考考场,我知道2012年的中考结束了。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新在哪里?""难在何处?"……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中考的结束而消逝,相反却愈来愈强烈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图文并茂""题型新颖"是我对2012年历史中考试卷的第一感觉,如非选择题部分17题"史实与推论”、18题“历史时空”都是新增题型,当然材料题仍是2012年中考考查的重头戏。这就不能不引起我对史料教学的再一次研究。史料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音像、实物、口述等。关于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我通过对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及平时教学的实践,谈谈对史料教学的看法.希望有助于以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蒋瑜 《广西教育》2010,(19):39-39
案例: "这是谁的字?" "写得真端正。" "比我的还漂亮!" …… 教室里,同学们在议论纷纷。早上,老师布置了作业——作文《我的同桌》。这会儿,大伙都凑到学习委员那里,想先睹为快,重要的是趁机“偷师学艺”!这不,同学们又发现“新大陆”了——一篇字迹娟秀、卷面整洁的习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