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屌丝"一词在网络上爆红,如今,在青年群体当中广为流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屌丝"文化这一独特现象着手分析,探究当今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更好的认识当代青年群体,这对于引导青年的健康成长,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以过渡社会意识来看,"穿越"文化热是当代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人们不应该谴责"穿越"文化热,而应该关注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感、厌世感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穿越"文化热倒逼着人们去认真审视所谓主流文化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思考如何提升主流文化的吸引力。今天流行的"穿越"文化热源于青少年群体本质上喜欢轻松、诙谐的生活,希望找寻没有纷纷扰扰、压力重重的那一片天地。假如我们不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那我们应该尊重现在他们所能得到的。我们的社会走在开化文明的发展道路上,社会意识也应该同步乃至更加具有包容精神。对未来而言,今天就是一种过渡。对社会意识的发展而言,今天同样是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3.
大学青年文化及教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群体文化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我国当代大学生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或两极性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对现代文化的困惑、积极参与与消极抵御相悖的现象同时并存.为此,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功能应相应增强,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爱过传统节日、不重视纪念节日,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并自我创设一系列在同质群体内流行的另类节日的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着节日文化"泛化"的趋势,应当引起青年研究、青年工作部门和组织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泛化"现象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应通过重视媒体责任、开展仪式教育、吸纳先进外来文化、包容和发展青年个性等路径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进行重建与创新,从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挥青年的创造和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5.
“穿越”题材的文艺作品近年来备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它的流行是青年自身与社会发展互动的结果。“穿越,,作品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满足了当代青年人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以及渴望自我实现的心理,迎合了青年反传统、非主流的审美趣味。同时大众传媒以及同辈文化在青年时尚流行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催长了"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族"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社会现象。本文从网络的发达和社会转型的外在作用,西方外来文化影响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御宅族"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园 《时代教育》2012,(7):295-296
当下,穿越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热潮,逐渐从网络空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并且日渐对社会尤其是青年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辩证也分析了穿越文化对青年女性的影响,就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女性人生价值观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思想和文化等精神要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元文化对当代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以多元文化为视角,对我国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现实困境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党员群体作为青年的先进群体,是推动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力量。而作为该群体精神指南的群体文化日显"内卷化"、"碎片化",而只有在坚持整体性、联系与制约性、目的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学习、创新、激励引导、考核评价等系统化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党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走向,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最显著的文化主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有文化状态被打破,开放性、多元性成为当代文化格局的显著特征。这一过程中,文化碰撞非常激烈,由此导致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同的价值主体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青年群体传统文化认知弱化、文化模糊和文化错乱现象频出,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文化甄别能力的低迷,探讨青年文化甄别能力养成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徐良 《历史教学问题》2008,(5):44-46,12
雅皮士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青年文化现象.它对当代美国社会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对嬉皮士文化的一种简单反动和否定。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前者的温和“扬弃”和对社会的有限融入。  相似文献   

12.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4.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5.
青年文化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存在,为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形式。沉迷网络世界、追逐娱乐时尚、推崇流行话语是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采取疏导策略、创新策略和实践策略,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中发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恰好解决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存在问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是建构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徘徊在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文章旨在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进行文化分析,以便寻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慧霞 《文教资料》2013,(26):53-54,56
作为21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众文学题材之一,“穿越”文化俨然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青睐.“穿越”文化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倾向,它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释放压力,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反映了青少年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先进文化构建有效途径的探讨,提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先进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苏焘 《天中学刊》2011,26(1):101-103
"李白文化现象"意向世界的构筑,折射出传统文化心理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内蕴的"道"与"人"的深层矛盾,并成为李白文化现象延续和演进的内在动力。近代社会李白文化现象内涵的新变从侧面透露出传统民族心理结构的现代转型轨迹。与读解传统"李白精神"的当代意义不同,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价值体系中的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重构、文化意识的多元现状和潜在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