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金花 《数学教学》2014,(11):27-2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课堂精彩的"生成".但课堂精彩的生成首先源于教师"开放的预设".  相似文献   

2.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封闭僵化,没有活力。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想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背景描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由于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无论我们对教学过程做多么精心的"预设",依然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即"非预设生成"。  相似文献   

4.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机智,精心预设,促进生成,使师生的思维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在学生的讨论、辩论、争论中不断产生新的质疑,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加深体验,不断升华情感,让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6.
汪仁苏 《考试周刊》2011,(32):91-92
作者从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出发,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加以研究,总结出精心预设促生成、交流互动促生成、自主探究促生成、积极评价促生成等五方面策略,目的是实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所谓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如何在动态的课堂中进行生成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顾丽萍 《考试周刊》2011,(41):64-65
数学课堂中"非预设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的学习生成。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动态生成性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就要注重教案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精心的“预设”是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教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沈大安老师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这样说:“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教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4.
张祥凤 《考试周刊》2010,(39):188-189
一、主题与背景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今天,课堂教学从"预设形态"到"生成形态"的研讨和实践正在深化。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可能引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而这些生成性目标的形成又会影响预设性目标的教学。此时,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根据自己已备好的教案,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和课堂的完整性,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要么过于追求生成性目标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人们非常重视预设生成的教学,忽略了非预设生成的教学。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等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课前预设相左,或者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对于前者,因为是通过预设而形成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宋冬兰 《考试周刊》2012,(56):53-5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是教师无法全部预设好的。所以,教师不可能是完全胜券在握,按照自己的精密的预设顺水推舟地进行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对于已习惯于四平八稳、配合默契的"控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不断发展彰显"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将"预设"和"生成"融入英语对话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于预设性问题应该把握提问时机的预设、提问内容的预设和提问对象的预设。教师对于生成性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环节,即:创设情境,营造"问题生成"的氛围;互动反馈,获取"问题生成"的信息;抛出问题,升华生成。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成性、开放性、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实施即时调控,使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态势。这意味着教学难度的不断加大,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在人与人(师生、生生)的交流中,思想、感情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生成做好预设。因为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充满矛盾的,其中预设与生成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生成,忽视预设,最终影响了教学的生成。本文结合高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老师)和高一"影响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