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了“不平衡”的两种形式,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此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简单地说,“不平衡”的两种形式是:一、艺术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二、艺术领域内的各种体裁之间的“不平衡”。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第一种形式的“不平衡”。我们认为,上面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组织的骨骼…  相似文献   

2.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过的。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 要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发现这种不平衡是不困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很繁荣,艺术却凋敝;在另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衰败,却产生了艺术的繁荣,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古希腊,产生具有永久魅力的神话和史诗的“英雄时代”,并不是它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文学艺术对于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规律之一。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不成比例包含着两层含义: 首先,是指整个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不是都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例的。这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看。从纵的方面看,在同一个民族、国家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最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决不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成比例的。中国古代“建安文学”的发展与其时代之政治动乱、经济衰败的强烈反差的现象,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并非仅就艺术而言,而是关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关系一般规律的说明。艺术以独特的个体形式建构、呈现人的内在生命的本体性特征,决定了艺术发展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线性替代方式,也不同于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方式,而主要为“累积”与“扩展”方式,同时含有某种递进态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律?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仍在继续探讨。刘世钰同志在《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局部的特殊的规律。”就此问题,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恰当地表述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希腊艺术的繁荣就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以往,曾有不少人把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艺术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解释为反比例、相抵触的关系,并把它提到“普遍规律”的高度。企图以此来证明: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已陷入“艺术毁灭”的境地;而目前生产力还不甚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学艺术将跃进到光辉灿烂的“世界顶峰”。诚然,这一善良愿望令人可敬,但这既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也违背了客观事实。殊不知,现代资本  相似文献   

9.
重点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为框架,与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形成呼应,用这种新的方法证明一定的文学艺术同处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相适合。从两个方面考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规律。一是我们应该用主客观分析的方法进行人类学的思考,二是我们应该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社会历史考察。重点从第一方面进行讨论,对当时人类的心灵和社会形态加以关照,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透彻的现代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后,渐渐地已不再限止在谈论抽象的美或感觉,而涉足许多重大的审美与艺术实践的课题。这一点,我们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会得到很大启发。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提出了耐人录味的问题: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应该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也是美学问题。马克思的着眼点无疑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与这个问题提出的同时,他还提到诸如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历史的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论述及由此引发的“希腊难题”,是其艺术生产理论中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本质主义的抽象追问之间的逻辑悖论是此一难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我们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的讨论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在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马克思首先抽象地撇开劳动过程的各种历史形式来考察一般劳动过程的生产劳动的含义。他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又说:  相似文献   

13.
在商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上,以“流通价值论”或“供求价值论”来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是,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完全否认流通或供求在价值决定中的应有作用,似乎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马克思的论证中得到启示。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固然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但这个劳动量本身是社会地决定的。”又说:“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理论,并对二者不平衡关系进行了阐释。今天,重温这一理论对理解和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超越等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理解各种人际关系,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区分不同社会形态中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时明确地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他还说:“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所谓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变为社会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商品拜物教存在。这里讲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一般。  相似文献   

16.
应正确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中存在着微观的不平衡和宏观的平衡、绝对不平衡和相对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大范围和长时间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是认为物质生产发展带来艺术生产的发展;这种宏观的大体平衡表现为微观的不平衡,相对的平衡表现为绝对的不平衡,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既要看到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又要反对简单平衡论;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承认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大体平衡关系是唯物的,而从偶然性和绝对意义的角度承认两者的不平衡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命题不是最佳概括。文艺不是泛泛地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世界为“两个源泉”,也不是以创作主体为“直接源泉”和以社会生活为“最后源泉”,而应是以创作主体艺术生产实践为源泉。社会生活并不能离开创作主体自在地无条件地成为文艺源泉,只有当创作主体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同其建立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化关系时,相对于主体来说,它才构成文艺源泉的对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历史考察时 ,便会联系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是“最强大的生产力”“首要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说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说 :“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同志也有同样的论断 :“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那么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第一”的思想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的论断是否矛盾 ?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 ,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 ,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较多或较少…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说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在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的“模式”中,社会主义社会是排斥商品生产的。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主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从不凭空设想未来社会的细节。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问题,即现阶段是否应该保留商品生产,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它对马克思来说,无论如何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们在马克思通信集中不难看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功劳。他说:“我的新东西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敌对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关系,有时会显得缓和一些,但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